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心三觀” 空觀、假觀、中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天台宗基本教義之一

 

 

 

 

    一心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天台宗基本教義之一,空假中三觀法乃天台宗之所宗,一心,即能觀之心;三觀,即空、假、中三諦,所謂一心三觀者,即於一念心中而能圓觀三諦,謂觀一念心畢竟無有,淨若虛空,稱為空觀,能觀之心,所觀之境皆歷歷分明,稱為假觀,雖歷歷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於空,假不定於假,稱為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為一心三觀。

    創作構圖上,有一充滿活力的小孩赤裸著上身,騎在一匹白馬上,他的手上拿著一面紅色大旗幟,後面有個磚塊圍牆,牆邊有美麗的花朵,天空上還高掛著個豐富表情的太陽,在觀看著他,在他旁寫著“一心三觀:空觀、假觀、中觀”的字樣。

    簡介一心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天台宗基本教義之一,空假中三觀法乃天台宗之所宗,一心,即能觀之心;三觀,即空、假、中三諦,所謂一心三觀者,即於一念心中而能圓觀三諦,謂觀一念心畢竟無有,淨若虛空,稱為空觀,能觀之心,所觀之境皆歷歷分明,稱為假觀,雖歷歷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於空,假不定於假,稱為中觀,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為一心三觀,分述如下:
    一、空觀:又作從假入空觀、二諦觀,空者,離性離相之義,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稱之為空;由觀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觀能蕩除三惑之相,以空觀蕩除見思之相,以假觀蕩除塵沙之相,以中觀蕩除無明(梵語avidya)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為空觀。簡而言之,自世俗常識之立場(假),進入宗教立場之真理(空),是為空觀。
    二、假觀:又作從空入假觀、平等觀,假者,無法不備之義,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稱之為假;由觀一念之假故,而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立法,以空觀立真諦之法,以假觀立俗諦之法,以中觀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為假觀,簡而言之,不停滯於空,而進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為假觀。
    三、中觀:又作中道第一義諦觀,中即中正、泯絕二邊對待之義,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稱之為中;由觀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觀皆能泯絕對待,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者皆絕待,即為圓中,是為中觀,簡而言之,不執空觀,不執假觀,空假圓融之大悲菩薩行,是為中道觀。
    簡介三觀:指三種觀法,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分天台宗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與華嚴宗三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

(一)天台宗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

(二)華嚴宗三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真空觀是觀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為性,惟此空不是無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離諸相;理事無礙觀是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也就是真如,猶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周遍含容觀是觀諸法互相含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而相應。

    簡介天台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始於南北朝末期,是漢傳佛教中,最早一個完全由中國佛教論師所創立的本土性宗派,因其實際開創者智顗常駐浙江天台山說法,故稱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其根本經典,又被稱為法華宗,因為該宗注重於修行止觀,又稱止觀宗,因為它重視佛教教理的研究,同時結合了止觀的實際修行,以「教觀雙美」而聞名,天台宗與禪宗、華嚴宗都是由中國本土佛教論師在中國開創,被認為最具中國特色的三大佛教宗派,天台宗的最大特色在於「教觀雙美」,在漢傳佛教大乘八宗之中,華嚴、法相、三論諸宗偏於教義理論的發揮,禪、淨、律、密諸宗偏於觀行實踐的進取,天台宗講究將「教觀」兩者發揮到極致並圓融一體,天台宗學統上承九祖: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章安大師)、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實際立宗開創者為智顗,他的著作為天台宗宗義的根據,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根本經,指南是《大智度論》、《法華玄義》和《法華文句》,扶疏是《大般涅槃經》,觀法是《大般若經》,9世紀初,日本僧人最澄將此宗傳到日本,在平安時代(784~1192),與真言宗並列發展,史稱「平安二宗」,13世紀由此宗分出日蓮宗,當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蓮宗都很興旺,而日蓮宗在20世紀又分出幾個新興教派,在宋朝之後,天台宗在中國衰弱,但在日本佛教反而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宗派。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心三觀”空觀、假觀、中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天台宗基本教義之一

10433898_808555922489974_6197542923626852552_n.jpg   

一心三觀” 空觀、假觀、中觀”又稱圓融三觀、不可思議三觀、不次第三觀,天台宗基本教義之一

CCF20140717_00010.jpg

一心三觀”空觀、假觀、中觀”是天台宗基本教義之一

imagesCA2Q146Z.jpg    

一心三觀與三諦

20130817023656928.pn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心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又稱同體三惑~天台宗將煩惱分成三種,三者雖有不同,本體實為一

 

 

 

 

    一心三惑即”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又稱同體三惑,是天台宗將煩惱分成三種,在他們認為三者粗細雖有不同,本體實為一。修三觀,可斷三惑,三種觀法,分天台宗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華嚴宗三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

    創作構圖上,有一張動物的臉,裡面站著一個戴高帽的神秘女子,還有許多雜多紛呈的黑白圖案,在旁寫著“一心三惑”的字樣。

    簡介一心三惑:又作同體三惑,三惑又作三障,天台宗將煩惱分為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等三種,此三者之惑障粗細雖有不同,然本體實為一,因於一心之中,具有此三惑,故須修三觀,以斷三惑,此三惑即:

    (一)見思惑:指迷於三世之道理(見惑),與迷於現在之事象(思惑),兩者並稱見思惑:因能招感三界生死之果報,故屬界內惑;又以其通於聲聞、緣覺、菩薩三者所斷之惑,故又稱通惑:此惑可用空觀來加以斷除。

    (二)塵沙惑:比喻我人之惑障有若塵沙之多,故稱塵沙惑,菩薩應知十法界眾生具有無邊之惑障,及對治眾生惑障之無量的教法,然因菩薩以空觀破除見思惑,而易執著於空理,以致未能進一步了知眾生無邊之差別相,故此類塵沙惑又稱著空惑,又因此惑僅為救度眾生之菩薩所特有,故又稱別惑,此惑共通於界內、界外,可用假觀來對治。

    (三)無明惑:乃昧於「萬有即法界」之理所引起之煩惱,故屬界外之惑障,上述之別惑可由假觀對治之,而此惑則可由中觀斷除,蓋將以上三惑次第由三觀分別斷除,係別教之說法,若以天台圓教而言,三惑既為一體,僅須以一心三觀之法門對治即可,而無須次第分別破除。〔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六〕

    簡介三觀:指三種觀法,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分天台宗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與華嚴宗三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

    (一)天台宗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

    (二)華嚴宗三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真空觀是觀一切法界的事相,皆以空為性,惟此空不是無的空,乃是真如的理性,超然而離諸相;理事無礙觀是觀真如的理性能生萬法,故萬法也就是真如,猶如水即是波,波也就是水一樣;周遍含容觀是觀諸法互相含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而相應。

    簡介「三障」:障是蔽的意思,謂眾生被惑業障蔽,不見正道,善心不能生起,故名障,包括煩惱障、業障、報障,佛教認為眾生因為有此三障,所以尚且不能信受佛法,皈依三寶,乃至開悟佛道,三障包括:

    一、煩惱障: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貪欲、瞋恚、愚癡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煩惱障,惑障即是煩惱障,經云:「煩惱障,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貪欲、瞋恚、愚痴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煩惱障」。煩惱障指貪、瞋、痴為三大煩惱,眾生內具煩惱,遇順境則生貪欲,遇逆境則起瞋恚,若遇正法則生愚痴,何謂愚痴?雖聽經、讀經而不解其義,錯解其義,故能障道,由此而知,內具貪瞋痴之煩惱障,必造業,業即業行,行是行為,正造作時,名為事,造作完畢,名為業,業為行為之結果,行善則結善業,行為不善則結惡業。

    二、業障:業即業行,由貪瞋癡起身口意,造作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無間重惡之業,障蔽正道,名業障。業障有所謂”五逆十惡”的業,五逆罪是佛教所有惡業中最重者,逆者,罪大惡極,極逆於常理之意,造作五逆罪為墮無間地獄亦稱阿鼻地獄的業因,命終將墮無間地獄,故亦稱五無間業或五不救罪,五逆罪為:1.殺母。2.殺父:父母生身,弒父母大違孝親尊師諸佛之教。3.殺阿羅漢。4.出佛身血:如提婆達多欲以大石殺害釋迦牟尼佛,以代之領導僧團的歷史事件。5.破和合僧:破壞修六和敬的修行眾的和諧無諍。

十惡、十惡業道、十不善道是佛教裡所說的十種嚴重惡行,佛教認為行此十惡者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三惡道苦報的惡業,《南史·高逸傳論》指出:「今則十惡,墜及五無間,刀樹劍山,焦湯猛火。」《佛說未曾有經》記載:「起罪之由,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嗔恚、憍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罪報。」十惡為:1.殺生:謂殺害生命。2.偷盜:謂盜取財物。3.邪淫:謂淫穢不雅。4.妄語:謂虛假不實之語。5.綺語:謂花言巧語。6.惡口:謂罵人惱人之語。7.兩舌:謂離間兩方之語。8.貪慾:吝嗇貪財。9.嗔恚:怨恨暴怒。10.邪見:不講道理。

    三、報障:報即果報,謂由煩惱惑業,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報障,報障又稱異熟障,包括六道中的苦報,造惡業則得惡報,故三障最後為報障,報即果報,「謂由煩惱惑業,生在地獄、畜生、餓鬼諸趣,因此障蔽正道,是名報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凡有起心動念,則因果報應同時生起。

    簡介「煩惱」:三障之一,三障包括煩惱障、業障、報障又稱異熟障,「障」在佛法修行的意義就是遮蔽,意謂有情眾生被無明、煩惱、惡業等種種障礙所障蔽,缺少智慧,不能經由佛法的正確教導,而得見正道,生生世世在三界六道之中,不斷的生死流轉輪迴,因煩惱而導致做出錯誤的行為,成為不得解脫的種種障礙,稱煩惱障,除了一般所謂的煩惱外,佛教認為人心中所有會帶來痛苦的負面情緒,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都被稱為煩惱,包括煩躁、憂鬱、焦慮、不安、嫉妒、期待、憤怒、悲傷、麻木等,煩惱的種子藏在藏識(如來藏)中,未顯現出來,稱為煩惱隨眠,煩惱的根源來自貪、嗔、癡三毒,而三毒的根本為無明,六個根本煩惱引起其他二十個隨煩惱,佛教認為煩惱的產生,與自我中心有關而無明是一切煩惱的來源,煩惱障在整個佛法的修行內涵三乘菩提上,會障礙善根的增長,會減損原有的善根,障礙智慧,障礙解脫生死的煩惱障的意義,通於的二乘解脫道,以及大乘佛菩提道,因此不能證得阿羅漢果,捨報後不能入無餘涅槃,這是相對於只通大乘佛菩提道,而不通二乘解脫道的所知障而言,因為所知障不會障礙有情出離三界生死輪迴,但卻因為對法界的實相不知不證,因而會障礙有情,不能在菩薩道上的次第修行、障礙有情不能成佛,經量部與唯識學派認為,煩惱的種子潛藏在阿賴耶識,隨著轉世輪迴到達下一世,稱為隨眠。煩惱的分類:1.由煩惱是否顯現或隱藏的性質,可分成:煩惱現行、煩惱隨眠。2.由煩惱的粗重及分位的不同性質,可分成:根本煩惱、隨煩惱。3.由煩惱的滅除的途徑及時期之不同性質,可分成:見所斷煩惱、修所斷煩惱。煩惱障的內涵可分為見惑與思惑,也就見所斷煩惱,以及修所斷煩惱的內容,就是包含貪、瞋、癡等根本煩惱,及大中小的隨煩惱,以及種種百千萬的微細煩惱。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心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又稱同體三惑~天台宗將煩惱分成三種,三者雖有不同,本體實為一

CCF20140718_00024.jpg   

一心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又稱同體三惑,天台宗將煩惱分成三種

CCF20140718_00032.jpg

天台宗將煩惱分成三種”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又稱同體三惑

 t2-4.gif  

01200000029533134377096547473_s.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覺知的特點”及時性、轉換性、變異性、成對性”~宗教、靈性上重要的概念與法門

 

 

 

 

    覺知是把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此時此刻,對個體內部和外部刺激的體驗上,是一種特殊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即有意識地、不加評價地,觀察在身體內部和外部環境中,所出現的刺激時,產生的全部心理體驗,覺知構成的特點有4:1.及時性:每一次覺知都是當下發生的,每一次覺知都和上一次不同。2.轉換性:每一次覺知都可以或快或慢地轉換成下一次覺知,轉換越快覺知力越強大,明處越多越大,無明越少越小。3.變異性:即每一次覺知都和上一次不同。4.成對性:因為身體的有限性和不可發展,人體的覺知都是成對出現的,呼吸時是有入必有出,經行時是有右必有左等等,對覺知的培養是一切正法的根本著手處,是判定法之邪正的尺度和標準。

    創作構圖上,在一個舞臺上,有一個正在手舞足蹈跳舞的男孩,在他的胸部突然綻放出一團火焰,從火光中出現了一個舉著一個手指頭,準備舞動身軀的小佛,在他身旁寫著“覺知的特點:及時性、轉換性、變異性、成對性”的字樣。

    簡介覺知:包括覺與知,覺是一個感(感觸、觸碰)的過程,知是一個應(收受)的果報,就如同觸電的“覺”是接觸的方式,“知”是麻木反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感官都是“覺”有情的感知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感官都是“覺”有情的感知器官,覺知是把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此時此刻,對個體內部和外部刺激的體驗上,是一種特殊的集中註意力的方法,即有意識地、不加評價地,觀察在身體內部和外部環境中所出現的刺激時,產生的全部心理體驗。

    簡介覺知的特點:覺知是把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此時此刻,對個體內部和外部刺激的體驗上,是一種特殊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缺一不構成一次覺知,覺知構成的特點如下:

1.及時性:每一次覺知都是當下發生的,每一次覺知都和上一次不同。

2.轉換性:每一次覺知都可以或快或慢地轉換成下一次覺知,轉換越快覺知力越強大,明處越多越大,無明越少越小。

3.變異性:即每一次覺知都和上一次不同。

4.成對性:因為身體的有限性和不可發展,人體的覺知都是成對出現的,呼吸時是有入必有出,經行時是有右必有左等等,對覺知的培養是一切正法的根本著手處,是判定法之邪正的尺度和標準。

    簡介佛教的覺知:佛:佛,全稱為“ 佛陀耶 ”,佛(覺)、陀(悟)、耶(了)三個字即:覺(覺知)、悟(領會)、了(圓滿)三層意思,有三個境界:自覺(格物致知)、覺他(覺知利生)、覺行圓滿(知行佛全稱為“ 佛陀耶 ”,佛(覺)、陀(悟)、耶(了)三個字即覺(覺知)、悟(領會)、了(圓滿)三層意思,有三個境界自覺(格物致知)、覺他(覺知利生)、覺行圓滿(知行合一),菩薩:菩薩全稱為“菩提薩埵”。菩薩全稱為“菩提薩埵”,“菩提”意即是自覺、自行、自化,“薩埵”意即是覺眾生、律有情、化他,也即是《 心經 》要義之“自化化他”,佛陀耶屬於三覺圓滿的最高果位,菩薩則僅次於佛陀,能自覺覺他,但其覺行未了,屬於修證中。佛陀耶屬於三覺圓滿的最高果位,菩薩則僅次於佛陀,能自覺覺他,但其覺行未了,屬於修證中,通常的聲聞、緣覺,雖有部分覺知利樂眾生,但更多屬於自覺層面,固其持戒律、勤修行,得有一定的定力,有情眾生:平常的有情眾生則因色相性勢的好惡,部分覺知障礙(鉤牽障礙),不能完全自覺,常需開示明心與警策(戒律)助平常的有情眾生則因色相性勢的好惡,部分覺知障礙(鉤牽障礙),不能完全自覺,常需開示明心與警策(戒律)助力方能正常,有情眾生的覺知處於“動態平衡”,可塑性大,其可教可調。

    有情眾生的覺知處於“動態平衡”,可塑性大,其可教可調,餓鬼畜生:而餓鬼、惡鬼、畜生則是平常的有情眾生,因無度的貪(喜愛)嗔(惡恨)癡(迷障)而墮入畜生道,出現嚴重的覺知障礙,甚至覺知去功能化或畸形化,其表現為貪得無厭、窮兇惡極、醉生夢死、不能自拔。餓鬼畜生:而餓鬼、惡鬼、畜生則是平常的有情眾生,因無度的貪(喜愛)嗔(惡恨)癡(迷障)而墮入畜生道,出現嚴重的覺知障礙,甚至覺知去功能化或畸形化,其表現為貪得無厭、窮凶惡極、醉生夢死、不能自拔。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覺知的特點”及時性、轉換性、變異性、成對性”~宗教、靈性上重要的概念與法門

  CCF20140703_00006.jpg   

覺知的特點”及時性、轉換性、變異性、成對性”宗教、靈性上重要的概念與法門

CCF20140716_00006.jpg

覺知是宗教、靈性上重要的概念與法門

  未命名.png  imagesCABC6ISD.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八識體一~唯識宗論點,八識之體性為同一也

 

 

 

 

    八識是眾生身上都有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八識體一意指所有八識的體性都是一體,這是唯識宗的異義,對八識體別而言,謂諸八識之體性,悉為同一也,出於無性之攝論四卷,世親之攝論三卷,為一類之菩薩所主張者,唯識宗之異義也。

    創作構圖上,有非常多的幾何圖形,和象形圖案,以及不規則的圖形,交錯組合在同一個空間中,錯落當中有充滿著生氣與和諧的秩序,中間寫著“八識體一”的字樣。

    簡介八識體一:所有八識的體性都是一體,這是唯識宗的異義,對八識體別而言,謂諸八識之體性,悉為同一也,出於無性之攝論四卷,世親之攝論三卷,為一類之菩薩所主張者,唯識宗之異義也。

    簡介八識:的分類法之一,指的是每一個五根具足的有情眾生身上都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合稱五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在佛教學術研究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護法學系分類,八識依照其識的體性,可分為四大類:前五識、第六識(又名意識)、第七識(又名意根、末那識)及第八識(又名如來藏、阿賴耶識) ,《注大乘入楞伽經》卷第八:「故舉八識如來藏是剎那非剎那因,然此第八阿賴耶識唯是無覆無記性攝;第七末那唯是有覆無記性攝;前六轉識通善、不善、無記三性。」

    簡介唯識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Yogācāra或Vijñāptimātratā),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承傳彌勒菩薩所創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無著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玄奘窺基慧沼智周古印度法性宗與法相宗,這裡的「相」為「行相」(ākāra), 法相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羅萬象的心識理論為主要課題;法性宗為傳承自龍樹青目清辨智光的「明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之宗派;同時還有與法相宗進行「勝義有與畢竟空」諍論的中觀學派,古稱「真空無相宗」或「破相宗」,法相宗以唐朝玄奘三藏為始,由其弟子窺基法師宏揚,玄奘三藏曾求經學於中印度那爛陀寺,親學於戒賢論師,返回中國以後開設譯場譯經,由於窺基法師大弘法相唯識學慈恩寺,故此派得名慈恩宗,窺基號稱「百部論師」,註作甚多,所及亦廣,門下更出慧沼,慧沼更傳智周,自唐武宗毀佛之後,此宗傳承斷絕,僅有少數僧侶研習,經典大部份也散失,相應的釋義也隔斷,明朝蕅益智旭,因為感慨後世僧侶多不習唯識,發願研習,作《相宗八要直解》,是唯識學入門之作,但是研習者仍然不多,唐朝時,此宗傳入日本、韓國,在日本,日本僧侶自中國取回大量窺基著作,建立日本唯識宗,為南都六宗之一,歷代傳承不絕,至清末楊仁山居士至日本,重新將唯識經典帶回中國,歐陽竟無居士創建支那內學院宣揚唯識,門下呂澂也是一代佛學大家,北方韓清淨也起而倡導唯識學,他們帶動了唯識學在現代中國重新復興。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八識體一~唯識宗論點,八識之體性為同一也

CCF20140718_00013.jpg   

八識體一是唯識宗論點,八識之體性為同一也

CCF20140718_00055.jpg

唯識宗又名法相宗、慈恩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由玄奘自印度傳入中國

A0395.jpg     s27024583.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持”止持、作持”~攝盡一切的戒律

 

 

 

 

 

    二持即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惡,亦即諸惡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眾善奉行之意,此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盡一切的戒律。

    創作構圖上,一位置身在花草園林中的魔法師,一手拿著魔法杖指著天,一手指著地,頭上有個倒8無限大的符號懸浮著,腰間掛有蛇形的腰帶,脖子上戴著一條項鍊,身旁還有個桌子,桌子上擺有象徵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物品,權杖是火,聖杯是水,寶劍是風,錢幣是土,中間寫著“二持:止持、作持”的字樣。

    簡介二持:即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惡,亦即諸惡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眾善奉行之意,此止持與作持二門,可以攝盡一切的戒律,佛教的戒律是禁止作惡,也禁止不作善,所謂的作持,是指當作要作,如當作不作便是犯戒,所謂的止持,是指不當作的不可作,如果不當作而去作,便是犯戒,我們一般說的諸惡莫作,就是止持,眾善奉行就是作持。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持”止持、作持”~攝盡一切的戒律

CCF20140718_00001.jpg   

二持”止持、作持”攝盡一切的戒律

CCF20140718_00033.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又名三類境~心識所攀緣境界的種類

 

 

 

 

    三境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是眾生心識所攀緣境界的種類,性境就是一切實境,各有其性質,如石之堅,水之溼,不可能加以改變者;獨影境如第六識想龜毛兔角,其相虛妄,既無能生的種子,亦無所托的本質,惟獨起影像;帶質境者,謂以心緣心,即以見分緣見分兩頭帶出有質的相分境,名真帶質,若以心緣色,帶彼外塵本質,擬議其長短方圓,名似帶質。

    創作構圖上,一位神聖的大天使從天空雲端出現,身後還有太陽的照拂,天使張開雙手賜福給站在山丘兩旁裸身赤體的男女,裸身赤體的男女身後各有一棵西方所謂的生命之樹和知識之樹,中間寫著“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的字樣。

    簡介三境: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是心識所攀緣境界的種類,又名三類境,分述如下:

    1.性境:就是一切實境,各有其性質,如石之堅,水之溼,不可能加以改變者。

    2.獨影境:如第六識想龜毛兔角,其相虛妄,既無能生的種子,亦無所托的本質,惟獨起影像;獨影境—是隨心識所生的相分,不仗本質,單獨構想的影像。此境不是現在有實質的境界,是回憶過去或憧憬未來。由心幻起影相,思惟其事,虛幻無體,名為獨影境。分有質獨影與無質獨影,有質獨影指緣記憶過去有體而已變更的事,無質獨影如意識緣龜毛兔角等境。

    3.帶質境:謂以心緣心,即以見分緣見分兩頭帶出有質的相分境,名真帶質,若以心緣色,帶彼外塵本質,擬議其長短方圓,名似帶質。

    三境的差別為:性境是現量境界,不隨心生計度,識緣彼物時,正見不謬。帶質境必仗本質,從心而生,分別計度,識緣質時,謬解不正。獨影境唯從心生,解之正邪是非不定。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又名三類境~心識所攀緣境界的種類

 10441186_808119829200250_4586432495326587289_n.jpg  

三境”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又名三類境是心識所攀緣境界的種類

10377164_837851426227090_2775802393462764421_n.jpg

三境的差別

ws3_32.gif 

  未命名.pn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依分別根據體驗它的五蘊是否還存在

 

 

 

 

    二種涅槃即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涅槃指的是滅生死、滅煩惱而達到解脫無為的境界,即不生不滅,涅槃意譯為圓寂,功德圓滿叫做圓,業障滅盡叫做寂,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涅槃是一個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間的,而只有一個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為世間的無為不死界,但若依分別的根據體驗它的五蘊是否還存在,則分成兩種:有餘涅槃界與無餘涅槃界,阿羅漢所體驗的涅槃界名為「有餘涅槃界」,因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註疏裏也被稱為「煩惱之滅盡」,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名為「無餘涅槃界」,因為五蘊已完全被舍棄,不再後有,在註疏裏也被稱為「諸蘊之滅盡」,此外,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空、無相與無願。

    創作構圖上,有許多不同形狀的色塊組合,伴隨著幾個漩渦狀的圖案,多樣紛呈又兼具和諧美感,中間寫著“二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的字樣。

    簡介涅槃:又譯為般涅槃、波利暱縛男、泥洹、涅槃那,意譯為圓寂、滅度、寂滅、無為、解脫、自在、安樂、不生不滅等,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將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滅盡,而僅有一本住法圓滿,而寂靜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的中的種種煩惱痛苦,從此不再受後有,也就是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輪迴,這個術語最早源自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當時眾說紛紜也都無法實證什麼是涅槃,後因佛陀降生示現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們才漸漸有人實證涅槃,也就是聲聞四果阿羅漢捨壽時取證無餘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際,當有佛教的修行者過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們進入涅槃或圓寂了,而涅槃也經常被一般人認為是死亡的同義語,涅槃是宗教用語,為古印度語之音譯,在巴利文中,Nibbāna是源自動詞nibbāti,意為「被吹滅」或「被熄滅」,梵文Nirvāa,有出離、解脫、無臭、無煩惱等等意義,從字根來說,都帶有遠離煩惱狀態的意義在,在各古印度宗教一般指一種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狀態,但是每個宗派對於如何進入涅槃,看法不一,在印度教哲學裏,意指通過肉體的解脫而與高級生命的結合,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佛教認為,輪迴是一個必然過程,人死去以後,「識」會離開人體,經過一些過程(即是中陰階段)以後,投生進入另一個剛剛出生的新生命體內,該新生命體可以是人類,也可以是動物、鬼、天神,如欲擺脫三界世間的輪迴唯有實證涅槃。中文舊譯作「滅度」,滅是滅一念無明的見、思二惑及無始無明的塵沙惑,度是度分段、變易兩種生死。大乘佛教釋義為本際、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遠離一異、生滅、常斷、俱不俱等兩邊的中道體性意義;玄奘將涅槃意譯為圓寂,但圓寂一詞在日常中文中已被廣泛誤用;例如,常用於稱呼僧尼去世,在中文世俗用語內,常被誤認等同於在肉體死亡的同時精神靈魂獲得永生再生,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有餘涅槃界與無餘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空、無相與無願。涅槃是一個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間的,而只有一個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為世間的無為不死界。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該分別的根據是(體驗它的)五蘊是否還存在。阿羅漢所體驗的涅槃界名為「有餘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註疏裏也被稱為「煩惱之滅盡」(kilesa-parinibbāna)。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名為「無餘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為五蘊已完全被舍棄,不再後有。在註疏裏也被稱為「諸蘊之滅盡」(khandha-parinibbāna)。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涅槃被稱為(suñña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被稱為無相(animit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之相,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之相;被稱為無願(appaihita)是因為它毫無貪嗔癡的渴望,也因為它毫無渴愛之欲。涅槃只能被親身作證的聖人們完全理解。

    尚未證悟涅槃的人們至少應當知道它的三個特點:1.涅槃是常,即「不生、不長的非緣生法」,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是無條件的存在。2.涅槃是樂,即由於此處無諸苦。3.涅槃無我,就是指涅槃不為我所有、不是我、不是我的自我、在我裡面沒有涅槃,在涅槃裏也沒有我。「入滅」、「般涅槃」、「取涅槃」不能理解為進入了某個被稱為涅槃的地方或境界。涅槃並無來、去、進、出這些概念。

    簡介二種涅槃:即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如阿羅漢惑業已盡,生死已了,但其身體還在,名有餘涅槃,或有餘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雖盡,但猶餘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無餘涅槃,或無餘依涅槃,若根據是體驗它的五蘊是否還存在,可分為:1.阿羅漢所體驗的涅槃界名為「有餘涅槃界」(sa-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註疏裏也被稱為「煩惱之滅盡」(kilesa-parinibbāna)。2.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名為「無餘涅槃界」(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因為五蘊已完全被舍棄,不再後有,在註疏裏也被稱為「諸蘊之滅盡」(khandha-parinibbāna)。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依分別根據體驗它的五蘊是否還存在

CCF20140718_00003.jpg   

二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是依分別根據體驗它的五蘊是否還存在

CCF20140718_00036.jpg

二種涅槃:有餘涅槃、無餘涅槃

未命名.png  

涅槃指的是滅生死達到解脫的境界,意為圓寂,是佛教修行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命名.pn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種寂靜”身寂靜、心寂靜”~修行的二種方式

 

 

 

 

    二種寂靜即身寂靜、心寂靜,是修行的二種方式,身寂靜是捨家棄欲,離開喧鬧的都巿,到一個寂靜的地方去閑居,身方面的惡行,一切不作;心寂靜是杜絕貪瞋痴等諸煩惱,修習禪定,以使心不散亂,意方面的惡行,一切不作。

    創作構圖上,在一片綠意盎然寂靜的校園中,有工人在工作,也有人騎著腳踏車,還有人在野餐,另外有人在寫生把這一切的景象,都栩栩如生的記錄下來,旁邊寫著“二種寂靜:身寂靜、心寂靜”的字樣。

    簡介二種寂靜:即身寂靜、心寂靜,一、身寂靜:捨家棄欲,離開喧鬧的都巿,到一個寂靜的地方去閑居,身方面的惡行,一切不作。二、心寂靜:杜絕貪瞋痴等諸煩惱,修習禪定,以使心不散亂,意方面的惡行,一切不作。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種寂靜”身寂靜、心寂靜”~修行的二種方式

CCF20140718_00011.jpg   

二種寂靜”身寂靜、心寂靜”是修行的二種方式

CCF20140718_00030.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賢首宗(華嚴宗)重要教義之一

 

 

 

 

    六相是指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這六相既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可揭示法界緣起的道理,華嚴宗重要教義之一,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教義的特點表達了一切事物,圓通無礙、互涉互入,它说明了一切矛盾对立着的事物彼此联系而又互相制约。它說明了一切矛盾對立著的事物彼此聯繫而又互相制約,这六相既同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又同时表现在每一事物之上。這六相既同時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又同時表現在每一事物之上,六相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圆通自在,无碍溶融。六相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圓通自在,無礙溶融。

    創作構圖上,有許多不同類型的人聚集在同一個空間中,上靈性的課程,有許多色彩繽紛的瓶子放在中間,旁邊有一大盆花,還有天使出現,以及掉落下的羽毛,呈現出許多不同的眾生相,或隱或顯雜多紛呈,中間寫著“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的字樣。

    簡介六相:指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这六相既同时表现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时表现在一个事物中。這六相既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无论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个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时具足、互融互涉、彼此无碍的,从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缘起的道理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在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華嚴宗重要教義之一,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教義的特點表達了一切事物,圓通無礙、互涉互入,它说明了一切矛盾对立着的事物彼此联系而又互相制约。它說明了一切矛盾對立著的事物彼此聯繫而又互相制約,这六相既同时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又同时表现在每一事物之上。這六相既同時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又同時表現在每一事物之上,六相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圆通自在,无碍溶融。六相既是相反的又是相成的,圓通自在,無礙溶融,分述如下:

    一、總相:謂一塵含藏萬法,如綜合瓦磚木石等,而成一屋。凡是從各各立場各各趨向所得的結論合起來方是這一事理的全體,這是各結論的總相。

    二、別相:謂萬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別,如一屋中的瓦磚木石等,體性各別。以上總別二相,是就體言。凡是從各各立場各各趨向所得的結論各有他各自獨立的體性,這是各結論的別相。

    總別一對:同相者,磚瓦椽柱等物和同作舍,不相拒逆,皆是作房舍的諸緣因素,同作房舍,故名同相;磚瓦椽柱,隨自形類,各自差別,名為異相。 虽同作房舍,而不失砖瓦椽柱等物差别。雖同作房舍,而不失磚瓦椽柱等物差別。 这就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乍看矛盾,究其实际,互相渗透,互相融入。這就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異乍看矛盾,究其實際,互相滲透,互相融入。

    三、同相:謂萬法雖別,然能融即成為一體,如瓦磚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為一屋。凡是從不同立場不同趨向所得的結論同是解釋這一事理,這是各結論的同相。

    四、異相:謂諸法雖能融即為一,但亦不失諸法差別的本質,如磚瓦木石,其形類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異二相,是就相言。凡是從不同立場不同趨向所得的結論對於解釋這一事理的條理是不同,這是各結論的異相。

    同異一對: 同相者,磚瓦椽柱等物和同作舍,不相拒逆,皆是作房舍的諸緣因素,同作房舍,故名同相;磚瓦椽柱,隨自形類,各自差別,名為異相。 虽同作房舍,而不失砖瓦椽柱等物差别。雖同作房舍,而不失磚瓦椽柱等物差別。 这就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异乍看矛盾,究其实际,互相渗透,互相融入。這就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同異乍看矛盾,究其實際,互相滲透,互相融入。

    五、成相:謂諸法雖差別,因融即故,互相而成為一體,如瓦磚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為體。由各各不同立場不同趨向所得的眾多結論互相聯合成一具體學說,這是各結論的成相。

    六、壞相:謂諸法雖可融即,成為一體,然若各住各位,則仍現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磚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則房屋相壞。由各各不同立場不同趨向所得的眾多結論互為反正互相違破,這是各結論的壞相。

    成壞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見事相各各差別,聖人則六相圓融,因諸法體性平等,沒有差別。

    成壞一對:由磚瓦椽柱等諸緣因素組合房捨得成,房舍成名為成相;磚瓦椽柱等諸緣,各住本位,各具自相,雖共成房舍,但磚還是磚,瓦還是瓦,從眾緣各自去看,磚瓦椽柱無一物是房舍,房舍的意義便壞,所以名為壞相。 这是成不碍坏,坏不碍成,成坏同时具有,成相坏相,乍听对立,究其实际而是相辅相成。這是成不礙壞,壞不礙成,成壞同時具有,成相壞相,乍聽對立,究其實際而是相輔相成。

    這六種相,在一般人看來,是互不相容,各各隔別,是互相對立矛盾的,但在華嚴教義之中此六相是相互涉入、彼此融通而無礙的,既相反又相成,以此來闡明華嚴教義的逆順具足,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圓融理論。 房舍一事具此六相,宇宙间一切事物无不具此六相圆融的意义。房捨一事具此六相,宇宙間一切事物無不具此六相圓融的意義。

    簡介賢首宗(華嚴宗):佛教大乘宗派也,以華嚴經為主故名華嚴宗,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此法師為華嚴宗之五開祖,華嚴宗以空為本根而解法相殊,中觀用遮情,華嚴用表德,遮情者,此解法明一切法無實體則空無生之理,如『中論』云,「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亦邊亦無邊,非有非無邊,何者為一異,何有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表德者,自有五門。如『華嚴發菩提心章』云,「一、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三、周偏含容觀,四、色空章十門止觀,五、理事圓融義。」此兩解法明一切法無實體則空。亦明我我所無本,所以解脫門。

    華嚴宗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示,是在前人(三論、天臺、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叫賢首宗又名華嚴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它的中心思想,所謂五教:一、是小教,即聲聞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開始初級階段的教義,三、是終教,即大乘終極階段的教義,四、是頓教,即大乘中頓超頓悟的法門,五、是圓教,即圓滿無缺、圓融無礙的理論,此宗把佛教分作淺深不同的五種教義,比天臺宗多加一種頓教,所以稱為五教。

    六相是: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這六相,同時表現在一切事物中,也同時表現在一個事物中;無論在一切事物中或一個事物中,都是相反相成、同時具足、互融互涉、彼此無礙的,從此可以揭示出法界緣起的道理。

    十玄門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因陀羅網境界門,三、秘密隱顯俱成門,四、微細相容安立門,五、十世隔法異成門,六、諸藏純雜具德門,七、一多相容不同門,八、諸法相即自在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這十玄門總括意義是顯示華嚴大教關於一切事物純雜(染淨)無礙、一多無礙、三世無礙、同時具足、互涉互入、重重無盡的道理。所謂三觀:一、是真空絕相觀,二、是事理無礙觀,三、是周遍含融觀。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六相、十玄是就所觀的法界之境說的,圓融三觀是就能觀之智說的。這種重重無盡、法界圓融的思想,雖說導源於《華嚴經》,而實際為中國所獨創。它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大大弘揚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賢首宗(華嚴宗)重要教義之一

CCF20140718_00027.jpg   

六相”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是賢首宗(華嚴宗)重要教義之一

CCF20140718_00050.jpg

華嚴宗佛教大乘宗派,以華嚴經為主故名華嚴宗

未命名.pngimagesCA68ICUI.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般若”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般若的類別,修般若破無明愚痴

 

 

 

 

    般若又稱智慧、般若波羅蜜,修行般若以破除、遠離「無明和愚痴」,二般若即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說的通教,對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而說,亦為三乘所共同修證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說的別圓二教,只對別圓之二菩薩說,不共於聲聞緣覺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窺見心性,徹證實相的智慧。觀照般若就是觀照實相的智慧。

    創作構圖上,在一個馬克杯的圖案上,有一個小孩抱著他心愛的寵物狗,一起拍照留下剎那永恆美麗的回憶,在一旁寫著“二般若: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的字樣。

    簡介二般若:即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分別如下:

(一)共般若和不共般若:

1.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說的通教,對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而說,亦為三乘所共同修證,故名共般若。

2.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說的別圓二教,只對別圓之二菩薩說,不共於聲聞緣覺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

(二)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

1.實相般若:就是窺見心性,徹證實相的智慧。

2.觀照般若:就是觀照實相的智慧。

    簡介般若:又稱智慧、般若波羅蜜,修行般若以破除、遠離「無明和愚痴」,令諸煩惱不得自在,有「緣世俗諦慧、緣勝義諦慧、緣饒益有情慧」三種,能除去三毒中的「癡愚」,六度之一,般若是六度修行完滿之相,稱為六度滿相,般若對治愚痴,是佛法修學的目的,禪定是手段,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智慧是從定中生的,心要是散亂,就沒有智慧,般若有三種「實相」、「觀照」、「方便」:1.實相是體,是般若智慧的本體。2.觀照是自受用,是自修自證。3.方便是教化眾生,善巧方便。般若的功德是「大覺」,大覺就是成佛,圓滿徹底的覺悟,自覺之後一定要「度他」,要幫助別人覺悟,愚痴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斷盡就成佛了,成了佛連菩薩也能度,度生圓滿,九法界有情眾生,都有能力教化,沒有障礙。

    簡介天台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始於南北朝末期,是漢傳佛教中,最早一個完全由中國佛教論師所創立的本土性宗派,因其實際開創者智顗常駐浙江天台山說法,故稱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其根本經典,又被稱為法華宗,因為該宗注重於修行止觀,又稱止觀宗,因為它重視佛教教理的研究,同時結合了止觀的實際修行,以「教觀雙美」而聞名,天台宗與禪宗華嚴宗都是由中國本土佛教論師在中國開創,被認為最具中國特色的三大佛教宗派,天台宗的最大特色在於「教觀雙美」,在漢傳佛教大乘八宗之中,華嚴、法相、三論諸宗偏於教義理論的發揮,禪、淨、律、密諸宗偏於觀行實踐的進取,天台宗講究將「教觀」兩者發揮到極致並圓融一體,天台宗學統上承九祖:龍樹慧文慧思智顗灌頂(章安大師)、智威慧威玄朗湛然,實際立宗開創者為智顗,他的著作為天台宗宗義的根據,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根本經,指南是《大智度論》、《法華玄義》和《法華文句》,扶疏是《大般涅槃經》,觀法是《大般若經》,9世紀初,日本僧人最澄將此宗傳到日本,在平安時代(784~1192),與真言宗並列發展,史稱「平安二宗」,13世紀由此宗分出日蓮宗,當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蓮宗都很興旺,而日蓮宗在20世紀又分出幾個新興教派,在宋朝之後,天台宗在中國衰弱,但在日本佛教反而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宗派。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般若”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般若的類別,修般若破無明愚痴

CCF20140718_00020.jpg   

二般若”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是般若的類別,修般若破無明愚痴

CCF20140718_00044.jpg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與天台宗的教義有關

01200000029533134377096547473_s.jpg imagesCA2Q146Z.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悟”頓悟、漸悟”~開悟的過程

 

 

 

 

    二悟即頓悟和漸悟,頓悟是頓時就能開悟,是很快直入究極之覺悟稱頓悟,漸悟是逐漸才能覺悟,依順序漸進之覺悟稱漸悟,法相宗謂具有菩薩定性者,不須經聲聞、緣覺之過程,而直登菩薩階位者,稱為頓悟菩薩;不定種性者則須經聲聞、緣覺過程方得入菩薩道,是為漸悟菩薩,而禪宗依宗風之不同,有南頓北漸之說,南宗主頓悟,北宗主漸悟。

    創作構圖上,有二個雌雄同體的人,有兩張臉一黑一白,白臉頭上頂著是太陽,腳下是月量,黑臉頭上頂著是月亮,腳下是太陽,在一旁寫著“二悟:頓悟、漸悟”的字樣。

    簡介頓悟:是漢傳佛教一個很獨特的論點,此派認為成佛開悟,進入無生法忍,是一個跳躍式的過程,而不是漸進式的,與此相對,稱為漸悟,漸悟認為,成佛有次第性,要一階一階向上,慢慢清淨自己的業障見惑思惑,經歷三大僧祗劫的修行,最終才能成佛。

    頓悟的歷史發展,頓悟與漸悟是漢傳佛教一個重要的教義爭論,在南北朝劉宋時期展開,最早主張頓悟教義者,為東晉支道林,支道林研讀《十住經》,認為修行至第七地時,已得無生法忍,諸結頓斷,即是頓悟,在七地之前,則是漸修而至,劉宋時,又有竺道生,以《涅槃經》佛性常住不滅的道理,主張頓悟佛性,則一切具足,因此,只有進入十地之後,才能稱為頓悟,後世以支道林為小頓悟派,而竺道生為大頓悟派,禪宗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見性」法門,即是主張頓悟,它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佛法的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

    藏傳佛教著名的拉薩論爭,由摩訶衍與蓮花戒兩位大師展開,摩訶衍主張頓悟,而蓮華戒主張修行必有次第,後吐蕃贊普支持蓮華戒的論點,將主張頓悟的禪宗逐出西藏,但在大圓滿教法與大手印中,仍然可以看到頓悟的思想。

    簡介二悟:即頓悟和漸悟,頓悟是頓時就能開悟,是很快直入究極之覺悟稱頓悟,頓悟者,自無始以來第八阿賴耶識之所,唯有菩薩之無漏種子,其人經聲緣二乘之行,直入菩薩之行位者,亦名直往之菩薩;漸悟是逐漸才能覺悟,依順序漸進之覺悟稱漸悟,漸悟者,由無始以來第八阿賴耶識之所,有三乘之無漏種子,必由淺入深故,先經二乘之果,後迴心入菩薩之行位者,亦名迴入之菩薩(見百法問答鈔六)。法相宗謂具有菩薩定性者,不須經聲聞、緣覺之過程,而直登菩薩階位者,稱為頓悟菩薩;不定種性者則須經聲聞、緣覺過程方得入菩薩道,是為漸悟菩薩,而禪宗依宗風之不同,有南頓北漸之說,南宗主頓悟,北宗主漸悟。從宏觀的角度,頓漸兩種法門乃一體兩面,頓是由漸而頓,漸是因頓而漸,沒有漸,決沒有頓,有了頓,必先有漸,漸是頓的成因,頓是漸的結果“所謂頓悟,乃是最後一念的點破,或最後一緣的成熟,反之,頓也是漸的開始,漸乃是頓的實踐,頓是漸的啟發,漸是頓的延續。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悟”頓悟、漸悟”~開悟的過程

CCF20140718_00025.jpg 

       

二悟”頓悟、漸悟”是開悟的過程

  10450606_831648783514021_9625310811447213_n.jpg     

   


禪宗有南頓北漸之說,南宗主頓悟,北宗主漸悟

0010505004.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觀”事觀、理觀”~觀的兩種面向

 

 

 

 

    二觀即事觀和理觀,是觀的兩種面向,事觀是觀察一切因緣生的事相;理觀是觀萬法之實性也,觀察一切事物的理性,對道理的觀念。

    創作構圖上,有二隻一大一小的熊貓,手上拿著汽球,坐在海邊的椅子上,觀賞著從海洋躍起的美人魚的表演,一旁寫著“二觀:事觀、理觀”的字樣。

    簡介二觀:即事觀和理觀,事觀是觀察一切因緣生的事相,理觀是觀察一切事物的理性,又作事理二觀,事觀,即謂觀照森羅差別之事,理觀,即謂觀照無生平等之理,天台宗山家、山外二派對事理二觀各有不同之說法,山家學者以為事理二觀之異,係因觀照之法有別,至於所觀之境則悉為迷事之一念,於天台宗,此事理二觀說始於荊溪湛然,於其所撰之止觀義例二卷中引用占察經卷下所謂之唯識、實相二觀,印證事理二觀,蓋唯識觀即縱任三性,用四句之推撿達於實相之理的事觀,實相觀即達觀實相之理觀,故於唯識、實相二觀何言,亦不得以所觀之境區分差別之事與平等之理,此外,處元於所撰止觀義例隨釋卷四之中,承四明知禮之意,指斥「山外」學者所謂觀照內心為理觀,觀照外色為事觀之說,同書中並闡論四種三昧與事理二觀之關係。〔中論疏卷七、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觀”事觀、理觀”~觀的兩種面向

CCF20140718_00000.jpg   

二觀”事觀、理觀”~觀的兩種面向

10392428_831648400180726_5169579821769659403_n.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個觀念可以包含許多觀念,所有的觀念仍可保有各自不同之處”~華嚴宗十玄門之一  

 

 

 

    一多相容不同門為華嚴宗十玄門之一,意即一個觀念可以包含許多觀念,一個觀念也可以被包括在許多觀念內,而所有涉及的觀念依然可以保有原來各自不同的地方,這是因為觀念的體性如此,十玄門又名十玄緣起,華嚴宗所立,係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能通此義,則可入於華嚴大經之玄海,故名玄門,又此十玄妙法,互為緣起。

    創作構圖上,在多彩繽紛的空間中,有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各自擺動自己的身軀在運動著,在牠們中間有一個太極的圖形,導引著運動中的五種動物,一旁寫著“一多相容不同門”的字樣。

    簡介一多相容不同門:十玄門之一,即一個觀念可以包含許多觀念,一個觀念也可以被包括在許多觀念內,而所有涉及的觀念依然可以保有原來各自「不同」的地方,這是因為觀念的體性如此。

    簡介十玄門:又名十玄緣起,華嚴宗所立,係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能通此義,則可入於華嚴大經之玄海,故名玄門,又此十玄妙法,互為緣而起他,故曰緣起,即:同時具足相應門、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隱密顯了俱成門、微細相容安立門、因陀羅網法界門、託事顯法生解門、十世隔法異成門、主伴圓明具德門。華嚴宗為解說事事無礙、圓融無盡之法界妙境而設,玄者奧妙也,門即能通之義,謂玄妙之門,能通蓮華藏世界海,唐朝的智儼法師根據其師杜順和尚的說法而寫作了〈華嚴一乘十玄門〉,以說明《華嚴經》的宗旨乃在於教示「法界緣起」」的觀點,此係依華嚴大經一乘圓頓妙義而立,法藏繼之,而立於別教一乘之圓頓教義,故有「古十玄」與「新十玄」之分,兩者在十門中有八門大致相同,其餘兩門內容與名詞全然相異,古十玄的「諸藏純雜具德」,於新十玄變為「廣狹自在無礙門」,古十玄有「唯心迴轉善成門」,新十玄卻改為「主伴圓明其德門」,十玄義理分述如下: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同時即無前後,具足為無遺漏,相應即不相違背。闡明十方三世一切諸法,任舉一法時,頓具一切諸法,同時圓滿相應,成一緣起。依時間言,三世諸法,相依相資,相續顯現,互攝互收;依空間言,一切諸法同時同虛,相即相入,無礙自在。如大海水一滴,具百川味。如金與諸器,相應成立,世主妙嚴品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此門又為事事無礙法界的總相;又復具其後九門,攝盡諸法,無礙無盡。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屬於空間領域。謂大而無外名廣,小而無內名狹。然大非定大,置毛端而不窄;二小非定小,含太虛而有餘。如於二微塵廣偏法界;法界萬有,在於一塵。如一尺之鏡,可見千里之影。所謂事得理融,自在無礙。如入法界品摩耶夫人云:「彼妙光明,入我身來。我身爾時,超出世間,等於虛空,亦不過人身,悉能受容十方菩薩莊嚴宮殿。」此即顯事事無礙之特相,能以小世界作大世界,大世界作小世界。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謂以作用立場註明奪事無礙之真理特性,闡述萬物遞互相容之關係。如一偏於多時,多必容一,多偏於一時,一能容多;又如一室千燈。光光互攝,不妨照明,無所障礙。舍那品云:「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戶亦無餘;世相本相亦不壞,無比功德故爾然。」此言一佛土與十方佛土互相容納,而不壞一多之相。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謂以諸法體性,言其融通,相即自在,不相妨礙。又分同體相即與異體相即兩種。前者指一或一切,攝一切或一,而不否認別體之存在,如金與金色,舉體相即,不相捨離;後者指與法體並存,由一容多時,多便就於一,一遍於多時,一便就於多中。如一月當空,千江印影,對月即為一,對影則為多,一多無礙,相即相容。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即彰顯即同即異、即多即一、即有即無、即始即終之理。

(五)祕密隱顯俱成門:謂依因緣關係註明事物之表裏關係,令一切諸法互攝無礙,如一法攝多法,則一法顯而多法隱;如多法攝一法,則多法顯而一法隱。顯中有隱,隱中有顯,名為俱成。由此隱顯,體無前後,不相妨礙,名為祕密。宇宙萬法,隱顯互異。如海與波,波顯則全海為波;海顯則全波為海。如秋空片月,晦明相互,體無前後,互攝無礙,俱時成位。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謂一能含多叫相容,一多不雜叫安立。萬法重重相攝,而達不可再分析叫微細。諸法各住其位,彼此各不相壞,才能共成一緣起,此為自然宛然,同時齊顯。如瑠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齊現。古德云:「納須彌於芥子,於微塵見大千。」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焚語因陀羅,華言天珠,天為帝釋天,即指掛在帝釋天宮之珠網,網上有一明珠,珠兩萬像俱現光明,眾珠盡然,互相現影,影復現影,遞互交光,重重無盡。故此門係以譬喻彰顯法界之無盡緣起,一一法中,一一位中,一一世界,互相交參,重重無盡。如不思議品云:「諸佛知一切世界,如因陀羅網世界,無有餘。」

(八)託事顯法主解門:謂寄託一事,即顯無盡法門,令人深生信解。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又如「人身是個小天地,宇宙是個大天地」。華嚴疏云:「法雲金色世界即是本性,彌勒樓閣即是法門,勝熱婆羅門火聚刀山節是般若」是也。故有「擎拳豎臂,觸目皆道」。又如「一葉隨風忽報秋,紅杏一枝春意鬧」。都是隨拈一事一物,便具見無量法界。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謂三世各三為別,一念為總,總則相合,故名「十世」。十世、三世不相雜亂,名為隔法。三世互在,遞相成立,乃稱異成。離世間品云:「菩薩有十種說三世。何等為十?所謂過去世說過去世,過去世說未來世,過去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過去世,未來世說現在世,未來世說無盡;現在世說過去世,現在世說未來世,現在世說平等,現在世說三世即一念。」恰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謂如來所說圓教之法,理無孤起,必眷屬隨生。故十方諸佛及大菩薩,互為主伴,重重交參,同時頓唱圓教法門。如淨空明月,列星圍繞,淨器百川,近遠炳現,名為主伴圓明,一一法會所說法門,稱性極談,具足眾德,名為其德。

  如來現相品云:「如是等佛剎塵數,一一復有佛剎微塵數光明以為眷屬。」法藏之「華嚴經探玄記」云:「一方為主,十方為伴,餘方亦爾」。(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個觀念可以包含許多觀念

,所有的觀念仍可保有各自不同之處”~華嚴宗十玄門之一

CCF20140718_00010.jpg   

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個觀念可以包含許多觀念,所有的觀念仍可保有各自不同之處”是華嚴宗十玄門之一

10449465_831648490180717_863859502164486200_n.jpg

華嚴宗十玄門

 859006_0.jpg  

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

80_131120113049_1.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實相印”又名諸法實相印”~出自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四法印之一

 

 

 

 

    一實相印又名諸法實相印,四法印之一,即佛說一切大乘經,都以實相的道理來印定其說,外道不能雜,如有實相印者,便是佛說,一實相印出自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以為二乘法,是諸行無常等三法印之所印定,大乘法是"一實相印"之所印定,實相是指諸法的真實相,諸法是五蘊十八界等一切法,其實三法印即一實相印,以皆明諸法因緣生,無自性,依一實相之三方面分別解釋,即三法印,究其根源,即貫通為一實相印。

    創作構圖上,有一帶有天使翅膀的女子在雲端中漫步一手拿著木棒一手高舉張開手掌,在她上方旁寫著“一實相印”的字樣。

    簡介一實相印:又名諸法實相印,四法印之一,一實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印就是印契,佛說一切大乘經,都以實相的道理來印定其說,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如有實相印者,便是佛說,否則便是魔說。一實相印出自龍樹菩薩大智度論,以為二乘法,是諸行無常等三法印之所印定,大乘法是"一實相印"之所印定,實相是指諸法的真實相,諸法是五蘊十八界等一切法,就諸法本來之真實相如何,即了知其如何,說明其如何,此乃佛平等大覺之所知境,其餘有情,以其心量有限,其所知境,不能圓滿,初發心菩薩,雖未能證知諸法實相,而能依佛之智覺察,亦可通達諸法實相,其實三法印即一實相印,以皆明諸法因緣生,無自性,依一實相之三方面分別解釋,即三法印,究其根源,即貫通為一實相印。

    簡介「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教所謂的三法印,三法印的概念來自佛經記載,在佛陀即將圓寂的時候,弟子曾問佛陀圓寂以後,如果有外道前來講法,宣稱所講的是佛法,應當如何區分真偽?佛陀答說:在我圓寂之後,無論任何一種法,或任何人所說的內容,如能具備三個條件,就是正法,如果不具備三個法印,與三個法印背道而馳,就不是真正的佛法。法印的“法”是佛法的“法”,“印”是手印、印章的“印”,不變的意思,也就是說,三法印是佛教永不改變的正知正見,稱之為“法印”,具備三法印就是佛法,違背了三法印,就不是佛法。

所謂的三法印分述如下:

1.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藉因緣所生之諸行法,當因緣變化時,即無法保有常恆不變之相。佛教認為“行”是無論是物質、精神、還是物質與精神的運動過程,因緣而生、有因有果的法,就稱為有為法,也叫做“行”,“諸行無常”的意思就是,所有物質與精神的世界,依靠因緣而起的法,都是無常的。無常可分為二種(一)外無常:1.相續無常2.刹那的無常。(二)內無常:1.相續無常2.刹那的無常。內外無常又可分為1.相續無常2.刹那的無常。(一)外無常:指沒有生命的山河大地,就是“外”,即器世間1.相續無常2.刹那無常(二)內無常:指有生命的眾生,即有情世間,不包括植物的生命在內,指有痛苦、快樂感覺的生命。勤修無常可以遠離常執,修無常就是去觀察物質和精神是如何的無常,經觀察會發現,所處的世界是靠不住的,宏觀相續是無常,刹那瞬間也是變幻無常的。

2.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亦即無有本來自在、不藉諸緣出生、常恆不變的本體,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佛教認為“我”、“自我”的概念是虛空的,所謂“這是我”、“那是我”,在我們所認為“我”存在的地方,是根本沒有實有、獨立、恒常的特徵,所以釋迦牟尼佛從出離心、菩提心出發,最後通過修空性,來消滅“我” 的概念。而在佛教專用術語“我”和“我執”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我們的眼睛看到的物,為外在所取的物質,內在能取的是眼識,我執”就像眼識,是內在的、主觀的、精神上的執著。每個人都有一個“我執”,但我執的“我”在佛教看來是我是不存在的,“我執”對境或所緣境的“我”是找不到的,既然找不到對境,就說明以前的執著是錯誤的。

3.涅槃寂靜:解脫就是涅槃,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法、報、化三身,五智,就叫做解脫涅槃,寂靜是解脫之後,再也沒有痛苦,包括三種痛苦的種子和名字都不存在,這種清淨永恆的快樂就是寂靜”,涅槃的境界,沒有一切生死的煩惱痛苦,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的般若中道性。

    簡介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憂檀那,四法印乃顯示諸法真理之四標印,可作為佛教特徵之四種法門即:

1.一切行無常印

2.一切行苦印

3.一切法無我印

4.涅槃寂滅印。

增一阿含經卷十八,以四法印次第稱為四法本末,即:

1.一切諸行無常,稱為初法本末。

2.一切諸行苦,稱為第二法本末。

3.一切諸行無我,稱為第三法本末。

4.涅槃永寂,稱為第四法本末。

此外,於四法印再加一切法空印,則稱五法印。(《維摩經》卷上《弟子品》、《菩薩地持經》卷八、《法華經玄義》卷八上)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實相印”又名諸法實相印”~出自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四法印之一

CCF20140718_00007.jpg   

 

一實相印”又名諸法實相印”出自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四法印之一

 CCF20140718_00029.jpg  

龍樹菩薩

497106296_m.jpg

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再加上”一切皆苦”即為”四法印”

 120957dc3180735e47ddef159cbd4ecb.gif

堪欽慈誠羅珠仁波切,著有《不可不知的真相:四法印》

e5055db4b9fa11e3a83122000a7d0526.jpg 158x220_1000454032306417.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行三昧”又名真如三昧、一相三昧、常坐三昧”~出自《文殊師得所說般若經》,把心定於一行而修正定

 

 

 

 

    一行三昧又名真如三昧、一相三昧、常坐三昧,即把心定於一行而修正定,最初出於《文殊師得所說般若經》,一行,就是行住坐卧,任何的状况,都保持实相的、智慧的心。一行,就是行住坐臥任何狀況,都保持智慧的心,“三昧”又稱“正定”,定是有智慧的定,真正解脫的定,就是無論行住坐臥,都保持一個虛空的心,保持一顆寬容的心,不離一顆菩提心,叫作“一行三昧”。

    創作構圖上,有三個人在夕陽餘暉中,彎著腰,在一片廣大的麥田中,認真專一的拾著穗,在他們一旁寫著“一行三昧”的字樣。

    簡介一行三昧:又名真如三昧、一相三昧、常坐三昧,即把心定於一行而修正定,最初出於《文殊師得所說般若經》,一行,就是行住坐臥,任何的狀況,都保持實相的、智慧的心,“三昧”又稱“正定” ,這個定,是有智慧的定,是真正解脫的定,就是無論行住坐臥,都保持一個虛空的心,保持一顆寬容的心,不離一顆菩提心,叫作“一行三昧” ,心專於一行而修習之正定,又作一三昧、真如三昧、一相三昧、一相莊嚴三摩地,如《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大正藏8·731a):

   文殊師利言:“世尊,雲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于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一行三昧分又為二,即:

(一)理之一行三昧:乃定心觀法界平等一相之三昧,入此三昧,則知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為平等無二、無差別相,故於行住坐臥等一切處,能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直成淨土,大智度論卷四十七(大二五·四○一中):一莊嚴三昧者,得是三昧,觀諸法皆一,或一切法有相故一,或一切法無故一,或一切法空故一,如是等無量皆一。

(二)事之一行三昧:即一心念佛之念佛三昧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大八·七三一中):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大宝积经卷四十七、大品般若经卷五、 大智度论卷四十三、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 大寶積經卷四十七、大品般若經卷五、大智度論卷四十三、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下]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
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行三昧”又名真如三昧、一相三昧、常坐三昧”

~出自《文殊師得所說般若經》,把心定於一行而修正定

CCF20140718_00005.jpg   

一行三昧”又名真如三昧、一相三昧、常坐三昧”出自《文殊師得所說般若經》,把心定於一行而修正定

CCF20140718_00039.jpg

一行三昧出自《文殊師得所說般若經》

102780708.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金剛經》其中著名的偈頌

 

 

 

 

   《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多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課所誦持的經典,20世紀初出土於敦煌的《金剛經》,為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於大英圖書館,「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其著名的偈頌之一,《金剛經》的四句偈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為”世間上一切有為法,好像作夢一樣,並不真實,又好像水中的浮泡一樣,是不實在的,像影子一樣,看是有,卻捉不住,又如同露水、雷電,瞬息消逝,應作這樣觀察,才能真正的看破,看破之後,還要放下,如果放不下,執著這個,執著那個,便得不到自在,無論順境或是逆境,把它放下,毫不執著,才能得到自在。”。

    創作構圖上,一個人面獸身的獵人,佇立在一尊低眉佛陀的頭上,舉起他的弓箭射向一座鐵塔,身上還背著獵物,一輪彎月高掛星空上,在星光點點的夜空中,有占星學的符號陳列在其中,在旁寫著“《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字樣。

    簡介《金剛經》四句偈:即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意為”世間上一切有為法,好像作夢一樣,並不真實,又好像水中的浮泡一樣,是不實在的,像影子一樣,看是有,卻捉不住,又如同露水、雷電,瞬息消逝,應作這樣觀察,才能真正的看破,看破之後,還要放下,如果放不下,執著這個,執著那個,便得不到自在,無論順境或是逆境,把它放下,毫不執著,才能得到自在。” 「一切有為法」是所有的因緣生法,是凡是有生有滅,「如夢幻泡影」, 就像你作夢,夢裡邊的境界,你作夢的時候好像都是真的,那醒了才知道是假的,閉上眼睛是夢,睜開眼睛也是夢,一切有為法都是如幻,是我們的業力所變,身體就是我們的業力所變,因業力不同,所以變現的果報也不一,所以都是不真實的,都是無常的、無我的,所以如幻。「如露亦如電」夜間的濕氣,遇見寒冷時,在草木上產生露水,太陽一出來露水就沒了,表世間一切法都是無常的,「如電」是閃電即生即滅,即生即滅,表所有的一切法都是剎那生滅,不是堅固的,因為有剎那生滅,無常慢慢就會顯現出來,應作如是觀。

    簡介《金剛經》: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是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之一,多為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最多人日常早晚課所誦持的經典,20世紀初出土於敦煌的《金剛經》,為世界最早的印刷品之一,藏於大英圖書館,著名偈頌有: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在中國佛教史上,《金剛經》有六種漢譯,其中被《大正新修大藏經》收錄的版本分別為:

朝代

譯者

名稱

所屬宗派

大正藏·般若部中位置

備註

姚秦

鳩摩羅什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中觀派

第八部·第二三五卷

流傳最廣

元魏

菩提流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唯識派

第八部·第二三六卷

 

真諦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唯識派

第八部·第二三七卷

 

達摩笈多

《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

唯識派

第八部·第二三八卷

大正藏中有兩譯本[3]

玄奘

大般若波羅蜜經·第九會能斷金剛分》

唯識派

第七部·第二二零卷

 

義淨

《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唯識派

第八部·第二三九卷

 

    藏傳佛教甘珠爾中,金剛經有一種譯本,名稱是《聖般若波羅蜜多金剛能斷大乘經》,別稱《三百頌般若》,西藏傳統對般若經的分類有「六部母般若,十一部子般若」的說法,金剛經屬於子般若中的一種。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
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金剛經》其中著名的偈頌

CCF20140717_00006.jpg  

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金剛經》其中著名的偈頌

10296594_831149740230592_1172900218848538788_n.jpg  

 

大乘佛教般若部重要經典《金剛經》

 TB1QHtKFVXXXXczXXXXXXXXXXXX_!!0-item_pic_jpg_210x210.jpg  未命名.pn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解脫”慧解脫和心解脫、性淨解脫和障盡解脫”~佛教求解脫的方法

 

 

 

 

    解脫意即「解放」,意即「解開」、「放開」,就是生命體能脫離在世間之中的生死輪迴及其伴隨而來的各種,二解脫是”慧解脫和心解脫、性淨解脫和障盡解脫,為佛教求解脫的方法,慧解脫是說智慧能使人脫離一切的煩惱障,最終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心解脫是說心識能使人脫離一切的定障,而得進入於滅盡定,性淨解脫是眾生的本性清淨,沒有繫縛染污的相,障盡解脫是眾生的本性雖然清淨,但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煩惱,不能顯現本性,今把惑障斷除,而得解脫自在。

    創作構圖上,在一片斑斕美麗的田園夜色中,月亮高掛在粉紅色的天空上,天上佈滿了星光,在一棵高大樹木旁,有一個教堂置身在田園夜色中,旁邊浮現了一個留著鬍子的男子,神情祥和平靜,在他旁寫著“二解脫:慧解脫和心解脫、性淨解脫和障盡解脫”的字樣。

    簡介二解脫:佛教求解脫的方法(一)慧解脫和心解脫。慧解脫是說智慧能使人脫離一切的煩惱障,最終證悟不生不滅的涅槃;心解脫是說心識能使人脫離一切的定障,而得進入於滅盡定(二)性淨解脫和障盡解脫。性淨解脫是眾生的本性清淨,沒有繫縛染污的相;障盡解脫是眾生的本性雖然清淨,但是由於無始以來的煩惱,不能顯現本性,今把惑障斷除,而得解脫自在。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
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解脫”慧解脫和心解脫、性淨解脫和障盡解脫”~佛教求解脫的方法

CCF20140718_00019.jpg   

二解脫”慧解脫和心解脫、性淨解脫和障盡解脫”是佛教求解脫的方法

CCF20140718_00047.jpg

佛教就是教眾生解脫的方法

651.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光”色光和心光、常光和神通光”~佛身上所常發散出的光

 

 

 

 

    二光是指色光和心光、常光和神通光,是佛身上所常發散出的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發出來的光是人的眼睛能夠看得到的,心光是佛心所發出來的光,它恆常照護著一切眾生,常光是佛身上所常發放的光,如釋迦佛一尋之光,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發放的光,如釋迦佛在說法華經時,特以神通光照遍東方一萬八千國土。

    創作構圖上,一個溫煦面帶微笑的太陽,高掛在天空上,它的頭上戴著一頂高帽,光芒倒映在湖水之中,波光嶙峋,一棵樹木佇立在湖邊,天空上有幾隻飛鳥圍繞著太陽,在樹旁寫著“二光:色光和心光、常光和神通光”的字樣。

    簡介二光:是佛身上所常發散出的光,有:

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發出來的光是人的眼睛能夠看得到的,心光是佛心所發出來的光,它恆常照護著一切眾生。

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發放的光,如釋迦佛一尋之光,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發放的光,如釋迦佛在說法華經時,特以神通光照遍東方一萬八千國土。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
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光”色光和心光、常光和神通光”~佛身上所常發散出的光

CCF20140718_00008.jpg   

二光”色光和心光、常光和神通光”是佛身上所常發散出的光

CCF20140718_00031.jpg

佛的身上經常發散出光芒

2010-05-10_01;13;06.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密宗釋疑之”黑蛇總義”~從小乘佛教到密宗大圓滿見解上層次的分析

 

 

 

 

   《黑蛇總義》以一條蛇作為比喻,綜合、整體地分析了從小乘佛教到密宗大圓滿的一些見解上的層次,這個比喻講的是:有一家的小孩趁大人外出之際,把一條花繩子扔在了水缸裏面,當家人回來後,發現水缸裏似乎有一條蛇,針對這一現象,他們的家人就有五個不同的觀點,以及觀點背後的五種不同行為,作者以每個人的觀點和表現,影射出小乘與大乘,顯宗和密宗,普通外密與內密,以及內密與大圓滿之間的差別,雖然大家眼睛看到的是相同的景象,不會有任何爭論,關鍵的分歧,就在於每個人對所見之物的不同觀點。第一個人認為這是一條真正的蛇,所以驚恐萬分,另一個人認為,水缸裏不是一條真正的蛇而是蛇的形象,還有個家人一看就了知水缸裏不是蛇,只是蛇的形象而已,並且他還知道,在沒有任何東西的幫助下,直接去接觸蛇的形象,也不會受到傷害。某人回來一看,就知道水缸裏面只是一條繩子,雖然看起來像蛇,卻不是真正的蛇,而且他也不認為蛇的形象會傷人,他一把撈起繩子,這一比喻,暗指除了大圓滿以外的內密,從大圓滿的角度來看,雖然他知道這只是蛇的形象,但他對蛇還是有執著,為了表示自己不害怕,才故意這樣做的。

    創作構圖上,一個戴著眼鏡的喇嘛師父,盤腿坐在臥榻上,聚精會神的在講經說法,身旁還佇立著一個帶著笑臉的面具,他的下方有一條正在爬動的蛇,在他的旁邊寫著“密宗釋疑之黑蛇總義”的字樣。

    簡介《黑蛇總義》:這個比喻講的是:有一家的小孩趁大人外出之際,把一條花繩子扔在了水缸裏面,當家人回來後,發現水缸裏似乎有一條蛇,針對這一現象,他們的家人就有五個不同的觀點,以及觀點背後的五種不同行為。作者以每個人的觀點和表現,影射出小乘與大乘,顯宗和密宗,普通外密與內密,以及內密與大圓滿之間的差別,大家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是相同的景象,關鍵在於每個人對所見之物的不同觀點:

   (一)第一個人認為,這是一條真正的蛇,所以驚恐萬分,於是想盡辦法一定要把這條蛇扔出去,實際上他看到的不僅不是蛇,甚至連蛇身上的一個微塵都沒有,正因為他把繩子看成蛇,在恐懼心理的作用下,才產生了想趕走蛇的行為,這個比喻所影射的教派,就是聲聞緣覺乘,聲聞乘又分為一切有部和經部,我們統稱這些派別為小乘佛教,小乘佛教認為,人我是唯一不存在的法,除此之外的萬事萬物,全都實有存在,包括所有外界的物體與一些精神的細節,以及精神和物體的運動等等,小乘行人把煩惱當成實有的法,故而想斷除煩惱也相當費力,戒律也特別多,面對任何問題,都是謹小慎微、如履薄冰,關於這些,在《入行論.智慧品》,以及《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會廣講。

   (二)另一個人認為,水缸裡不是一條真正的蛇,而是蛇的形象,意思是說,如果不仔細看,表面像是一條蛇,而實際上卻是一條繩子,儘管如此,他仍然對蛇的形象有些恐懼,所以不但不敢直接接觸,還準備利用其他的方法去除掉它,這個行為,隱喻大乘中觀,中觀派認為,所有的物質、精神,都是假有、虛無,如幻如夢的,從勝義諦的角度而言,萬法無我、空性光明,而在世俗諦當中,仍然要懼怕煩惱,要謹慎取捨,他們認為,如果菩提心或空性見等因緣具足,則煩惱也可以轉為道用,否則雖然萬法不成立,是空性,卻好似蛇的形象一般也會傷人,在《現觀莊嚴論》和《般若經》中,經常提到煩惱轉為道用的方法:其中一個就是菩提心,比如說,在菩提心的攝持下殺、盜、淫、妄,就不算為罪業,另外一個方法,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在具足空性智慧的前提下,煩惱也不成其為煩惱,自然轉為道用了,有了這二者之後,煩惱也成了有用的東西,不然,倘若直接與煩惱交鋒,則不僅會受到傷害,甚至會墮入惡趣。

   (三)有個家人一看,就了知水缸裡不是蛇,只是蛇的形象而已,並且他還知道,在沒有任何東西的幫助下,直接去接觸蛇的形象,也不會受到傷害,但是,因為長久以來習氣的串習,以至於使他看到蛇的形象也會毛骨悚然,所以他只敢叫其他人去扔掉繩子,他本人還是不敢直接去碰這個蛇的形象,這個比喻,代表密宗外密的觀點,外密的觀點是在證悟空性方面,和中觀的空性沒有什麼差別,然後通過修習生起次第唸一些以大日如來為主的本尊咒語,而後即可將凡夫身轉化為佛的報身,儘管外密的修行人知道,最終此世界都會轉化成清淨的佛的壇城,然而他們做不到像內密那樣的觀想修行,目前我們見到的佛的雙身像,以及一些忿怒本尊的唐卡,全都是內密當中的,真正的外密修法裡不會出現。

    外密雖然是密宗,既有灌頂也有生起次第等,卻沒有內密的見解,因此導致他們在觀想的時候,只能將自己觀想在現處的世界中,身體也是現在的樣子,然後觀想佛和本尊在前面,接下來持誦咒語,他們有很多唸咒的方法,他們認為,通過唸咒就可以將自己變成佛,外密行人在閉關修法的時候,相當講究衛生,每天不僅吃素,而且要洗三次澡,比較偏重於行為,而且在行為上做得很好,只是修法上相對要差一些,越是在行為上執著、講究,修行上就越容易出現一些問題,修行層次越高的人,行為上也可能會有點不規範。

   (四)家裡的其它人回來一看,就知道水缸裡面只是一條繩子,雖然看起來像蛇,卻不是真正的蛇,而且他也不認為蛇的形象會傷人,他一把撈起繩子說:「怕什麼?哪兒有蛇啊?!這明明是一條繩子嘛!」這一比喻,暗指除了大圓滿以外的內密,從大圓滿的角度來看,他的觀點還是有一點點問題,雖然他知道這只是蛇的形象,但他對蛇還是有執著,為了表示自己不害怕,才故意這樣做的。內密的觀點與其他宗派不同,從中觀應成派到內密以下的空性觀點,基本上是一樣的,都是證悟遠離四邊戲論的空性,但內密在空性的基礎上,還有一點不相同,在這個比喻當中,當事人沒有將繩子當成真正的蛇,更沒有對蛇的形象的畏懼,因此他會故意抓住繩子並把它扔出去。

   (五)儘管全家人看法各異,但其中最年長的老人認為,既然只是蛇的形象,為什麼還要舉起繩子說這不是蛇,並顯出一付不害怕的樣子呢?這樣做不僅可笑,也沒有任何必要。這就代表了大圓滿的觀點,大圓滿不需要觀想,不專門念咒,不強調修氣脈明點,也不強調五肉五甘露的修法,其證悟的境界中,沒有什麼可修的,修行不修行、證悟不證悟,這些都是執著,所以根本不必不理會,在正宗的大圓滿修法中,不強調生起次第與有相圓滿次第的修法,因為圓滿次第有兩種:有相圓滿次第與無相圓滿次第,大圓滿本身,就屬無相圓滿次第。

    簡介榮森班智達:是甯瑪派高僧大德中,最偉大的兩大尊者之一,榮森班智達的著作雖然在他的傳記裏提到過,不過,因為他生活在九百多年前,當時的印刷技術還很落後,所以有些著作因受到損壞而絕版,故沒有保留下來,目前只剩下大概三四本、四五本,在他的論著中,絕大多數是講密宗和大圓滿的,其中有一個短小精悍的論典,只有一、兩頁,內容卻相當豐富,名字叫做《黑蛇總義》,是以一條蛇作為比喻,綜合、整體地分析了從小乘佛教到密宗大圓滿的一些見解上的層次。

    當榮森班智達還是兩、三歲的孩子時,在沒有任何人教的情況下,就可以講一口非常流利的梵語,連他的父母都聽不懂,時逢阿底峽尊者正在西藏弘法,榮森班智達的父母就把他帶到阿底峽尊者座前詢問,阿底峽尊者告訴他的父母,他們的孩子講的是印度梵文,之後,阿底峽尊者便抱起榮森班智達,與他展開激烈辯論,事後阿底峽尊者說,他根本辯不過還是小孩的榮森班智達,因為他是集印度非常偉大的兩個班智達於一體的化身。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
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密宗釋疑之”黑蛇總義”~從小乘佛教到密宗大圓滿見解上層次的分析

CCF20140703_00007.jpg  

密宗釋疑之”黑蛇總義”是從小乘佛教到密宗大圓滿見解上層次的分析

CCF20140716_00007.jpg  

 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大師榮森班智達的《黑蛇總義》講解顯宗和密宗內外密教法及差異

 2882866711487569141.jpg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道”難行道和易行道、有漏道和無漏道”~佛法因不同的根性,所訂立的成佛法門之道

 

 

 

 

    佛法,為了適應不同的根性,所以有種種成佛法門之道如福德道、智慧道、難行道、易行道、世間道、出世間道、聲聞道、菩薩道,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有漏道和無漏道” ,難行道和易行道是凡依經教,在此土積累功勳,斷惑證真,修因得果者,皆屬難行道攝;凡依念佛法門,往生淨土,於彼國中,仗佛威神,終成正覺者,皆屬易行道攝。有漏道和無漏道,漏是煩惱的別名,有漏道就是帶有煩惱不清淨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無漏道是無煩惱及清淨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見到真理以後,而順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創作構圖上,一個小女孩在陽光下騎著腳踏車前行,前方充滿著繽紛的色彩與崎嶇的道路,美麗的月亮正等待著她,另外一邊,則是有一個在月光下穿著黑衣戴著高帽的巫婆,騎著掃把準備奔向太陽的方向,在他們的之間寫著“二道:難行道和易行道、有漏道和無漏道”的字樣。

    簡介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有漏道和無漏道”,難行道與易行道,淨土宗之判教學說,為龍樹菩薩所判,分別為:

    (1)難行道:指淨土宗以外之教說,謂於此娑婆世界,修六度萬行,入聖得果之道,此法難行,故稱難行道,難行道,論雲:於五濁惡世,無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難可得。蓋言娑婆世界,塵境麤彊,五欲障蔽,難入於道,故名難行道。(五濁者,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也。梵語阿鞞跋致,華言不退轉。梵語娑婆,華言能忍,謂於此世界能忍受諸惡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2)易行道:指淨土宗之教說,乃念佛往生淨土,於彼土成佛之道,此法易行,故稱易行道〔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教行信證卷六本〕憑信佛語,修行念佛三昧,求生淨土,復乘阿彌陀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故名易行道。

有漏道與無漏道分別為:

    (1)有漏道:乃三乘之行人,見諦以前之一切行法。

    (2)無漏道:為見諦以後,順諦理所修之行法,漏者,煩惱之意,見諦以前,未斷一毫之煩惱,故稱有漏,見諦以後,已斷一分之煩惱,離煩惱之垢染,故稱無漏〔俱舍論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裡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厘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幹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
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二道”難行道和易行道、有漏道和無漏道”~佛法因不同的根性,所訂立的成佛法門之道

CCF20140718_00015.jpg   

二道” 難行道和易行道、有漏道和無漏道”是佛法因不同的根性,所訂立的成佛法門之道

CCF20140718_00049.jpg

佛法的難行道和易行道

images.jpg 12081213273962.gif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