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宗教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行禪師禪修法門「自在深吸氣慢吐氣,就會平靜自在

 

 

 

 

 

       越南的一行禪師在他的《自在》(Be Free Where You Are)一書中,介紹禪修的呼吸法,提出「深吸氣慢吐氣,就會平靜自在」的禪修法門,他說道:我很確定,如果你在困難時刻能進行這個練習,你的痛苦將得以紓解,練習的方法是:

     「吸氣 我知道 我正在吸氣吐氣 我知道 我正在吐氣

        吸氣,我發現 我吸進的氣息越來越深 吐氣,我發現 我吐出的氣息越來越慢

        吸氣,我平靜下來 吐氣,我感到自在

        吸氣,我微笑 吐氣,我釋放自己

        吸氣,我活在當下 吐氣,我感受到這是個美妙時刻

      隨著吸氣,我們說「深」隨著吐氣,我們說「慢」,當我們有意識地呼吸,呼吸就會變得更深沉緩慢,也更平靜愉悅,持續練習「吸氣吐氣慢」直到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平靜自在」,便能超越生與死的觀念。 (《自在》(Be Free Where You Are),p81~85,作者: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譯者:顏和正,天下雜誌出版,2011/04/01)

      創作一行禪師禪修法門「自在深吸氣慢吐氣,就會平靜自在這幅畫構圖上,很簡單的八個大字,上面「平靜自在」下面「吸氣吐氣」

      簡介一行禪師:越南語Thích Nht Hnh,1926年10月11日,出生於越南中部的承天順化省, 16歲出家,依止順化慈孝寺真寔禪師,一行禪師從中越「報國寺佛學院」修學畢業,學習大乘教理及越南禪宗修持,並於1949年受具足戒成為比丘,是現代著名的佛教禪宗僧侶、作家、詩人、學者暨和平主義者,也是入世佛教的主要提倡者,在越戰期間,被迫流亡海外,長居法國南部多爾多涅省的「梅村禪修中心」,直迄2005年才首度獲准回國參訪,著作等身,已出版上百本書,包括40多本英文書。

      1966年5月1日,一行禪師於赴美呼籲和平、停止越戰的十日前,受剃度恩師真寔禪師傳燈,印可為臨濟禪宗第42代暨越南了觀禪師第8代法嗣,予以慈孝寺住持名涵,1956年,一行禪師被提名為「越南統一佛教會」出版刊物《越南佛教》的總編輯,隨後幾年,他陸續成立了Lá Bi出版社、西貢的萬行佛教大學,以及一組中立的佛教維和團隊-青年社會服務學院(縮寫為SYSS),越戰時,旨在於進入鄉間建立學校、醫療診所、協助重建村莊,一行禪師此時被認證為佛法導師dharmacharya,足以擔當慈孝寺住寺,1966年5月1日,他在慈孝寺從真寔禪師手中收下「傳燈」,為佛法導師dharmacharya,越戰期間1960年一行禪師得到普林斯頓大學提供的獎學金,赴美攻讀宗教比較學,之後又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佛學課程,並持續呼籲反戰,希望美軍能退出越南,那段期間他也精讀了法文、中文、梵文、巴利文和英文,1963年他回到越南協助他的同胞僧眾推動非暴力和平運動,一行禪師同時也在萬行佛教大學教授佛教心理學和般若,1965年4月的一場會議中,萬行聯盟的學生發表了和平籲求聲明,宣稱:「為幫助所有越南人民實踐和平生活、互相尊重,現在是南北越尋求停戰的時候了。」不久,一行禪師前往美國,留下真空法師主理SYSS,萬行佛教大學則被一名不希望與一行禪師及SYSS再有任何瓜葛的校長接管,他甚至還指控真空法師是共產黨員,至此,SYSS除面臨了資金短缺,還得面對來自成員的攻擊,儘管困難重重,SYSS仍堅持在不選邊站的前提下協助因戰爭流離失所的越南村民重建家園,1966年一行禪師飛回美國主持康乃爾大學的越南佛教座談會,一邊接續他的反戰工作,1965年他寫了一封信給馬丁·路德·金恩,標題是「尋找人類的敵人」,待在美國這段期間,一行禪師實際求見了金恩博士,催促他公開譴責美國干涉越戰,1967年金恩博士在紐約市的河濱教堂發表了一篇著名演說,首次公開質疑美國涉入越南事務,隔年金恩博士提名一行禪師為1967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他說:「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沒認識其他比這位溫和的越南僧人更配得這個獎項的人。若運用了他的和平理念,將可為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為四海之內的兄弟情誼、為人性建立起一座紀念碑。」,雖然金恩博士公開為一行禪師站台,並「強力要求」委員會頒獎給他,但此舉實際上違反了諾貝爾的傳統和協議,委員會那年未頒出和平獎,1969年一行禪師代表佛教和平使節參與巴黎和平對談,1973年簽署巴黎和平協約,越南政府取消了他的護照,拒絕讓他回到越南,一行禪師流亡法國,此後長期在海外活動,無法回國,1976年到1977年間,大量越南船民流亡海外,一行禪師曾率領學生參與難民救援,盼能幫助那些流亡至泰國灣的越南船民。

      簡介原始佛教original Buddhism,primitive Buddhism,佛教研究術語,指的是釋迦牟尼開始說法,建立僧團,一直到部派佛教形成之前這段歷史,最早為日本佛教學界使用,現代佛教研究學者,以歷史觀點來對佛教進行研究,但因為學者間採用了不同的定義與名稱,造成原始佛教這個術語有很大爭議,也經常與初期佛教、根本佛教混用,一般來說,這幾個術語,都是指向佛教部派開始分化以前的時期,也有學者將此時期泛稱為前部派佛教(Pre-sectarian Buddhism),此一時期分為前後兩期,一是佛陀住世到入滅當年的第一次結集,二是佛滅後到阿育王時部派分裂以前。廣義上,這兩階段都被稱為原始佛教,有學者主張細分,將第一時期稱為根本佛教,又稱最初期佛教(the earliest Buddhism)、佛陀的佛教(Buddhism of the Buddha himself);第二時期為狹義的原始佛教,有學者認為在文獻上難以區分這兩時期,主張無需細分。佛教研究者透過比較文獻學、語言學與考古學資料,比對源自不同部派的文獻,探覓這些部派文獻當中,擁有的共同說法,他們希望能夠透過這種研究,還原出佛教最早階段的樣貌,了解部派間爭論與分立的由來,以了解佛教在歷史中的發展。

      簡介開悟為佛教的術語,為修行的最終極目的,覺悟佛法的道理,實際證明生命之無量苦的實際相貌,臺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在《人生雜誌328期》對於開悟則是認為:凡是自認為開悟的人其實都還沒有開悟,因為他還有一個會開悟的「我」,開悟並不是一樣東西、一種感覺,或一個可以進入的境界,如果是這樣,那開悟就太有限,太虛幻不實了,如果開悟還是一個目標,還有一個我可以從中獲益,那智慧仍是遙不可及,中有「我」,就不是涅槃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一行禪師禪修法門「自在深吸氣慢吐氣,就會平靜自在

 41575490_236460727217766_8271175712862371840_o  

越南的一行禪師

c13e399ce8f34c8eb3ae55ee5c76ad2b_th  

一行禪師的著作《自在》(Be Free Where You Are)

Unknown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白度母(藏名Drolkar)又名七眼佛母、增壽救度佛母,是觀世音菩薩左眼悲淚眾生的化身。
 
 
 
     白度母藏名是Drolkar,是為眾生賜予長壽的度母。在印度及西藏佛教中,有許多延壽本尊,最著名的是白度母、尊勝母及無量壽佛,他們三尊被合稱為長壽三尊,在古印度時代無論是大乘小乘的寺院,都供奉度母的佛像,持誦度母咒語祈請度母,在西藏度母的修法也很盛行,據說是噶當派的祖師阿底峽尊者主要本尊是度母,阿底峽尊者因度母的授記來到西藏,故噶當派四個本尊其中之一就是度母,而在藏傳佛教中的噶舉派,也重視度母,達波噶舉派的祖師岡波巴大師,曾因空行母授記說他只剩三年壽元,後由格西哲巴授與白度母灌頂,自我修持後由40多歲最後活到80多歲而延長了壽命,去進行利益眾生的宏法善舉。
      白度母的故事傳說,祂是觀世音菩薩左眼流出的一滴眼淚所化成的,觀世音菩薩悲心為救度眾生,但是眾生仍頑強沉溺於貪瞋痴受六道輪迴之苦,觀世音菩薩因而痛心不已潸然落淚,此時左眼的淚滴頓時現形出白度母,右眼的淚滴現形出綠度母,白度、綠度母一同合掌向傷感中的觀世音菩薩說道:「菩薩,您不要擔心,我等誓度一切流轉生死苦海的眾生,為菩薩分擔救度眾生的悲願。」白度母法就是修慈悲的法門。
      白度母的造型為:身相潔白,玲瓏剔透,身放五光,一面二臂樣貌端莊祥和,上身袒露,細腰豐乳,如妙齡少女溫靜微笑,法相寂靜,額頭、雙手掌心、雙腳掌心各有一眼,加上面上的雙眼共有七眼,因而又稱為「七眼佛母」七隻慧眼如菊花瓣大小,相傳額上一目觀十方無量佛土,其餘六目觀六道眾生,雙腳跏趺盤足而坐,即打坐的姿勢,安住於蓮花月輪上月亮靠背,度母右手放在膝前手掌向外結施願印表示救怙,左手在胸前以三寶印撫烏巴拉花,左手拇指與無名指牽住白蓮花枝於心間,表施捨的手印。白度母象徵著諸佛之法力與尊嚴,尤其象徵用女人之身成佛,法器象徵將眾生救拔於輪迴。    
白度母的咒語:  
「嗡   達惹   都達惹    都惹    瑪瑪   阿優 卜涅    迦納  布真姆  咕如 梭哈」  
漢語拼音:
ong  da rui  de da rui  de rui , ma ma  a you bu nie  jia na bu die  gu ru  suo ha
     這個咒的意思是「救度者 救度者 大救度者 請賜予我功德、智慧、壽命」。「達惹」的含意代表度母本身,意思是已解脫自在者,內在層面「達惹」指的是迅速,就像星星一樣,指的是令眾生解脫,這是由於度母具有大悲、大智、大力的關係。「都達惹」表救怙。「都惹」表給予、施捨,所以度母一隻手是救怙,一隻手是施捨的手印。「瑪瑪」是對我的意思,是指我自己,但當我們在唸的時候,這個我代表的其實是整個宇宙的眾生,因為這個修法是慈悲的法門。「阿優」是長壽。「迦納」是智慧。「布真姆」是福德。有時候「迦納」放在前面,有時候「布真姆」在前面。「咕如 梭哈」是指賜予我。
      由於白度母的本源是綠度母,我們在修白度母法時,傳統上會先誦綠度母咒若干遍,然後誦白度母咒二十一遍,最後又再誦綠度母咒若干遍。綠度母咒:「嗡 達惹 都達惹 都惹 梭哈」代表度母本身,咒語代表的也是度母的手印,所以咒語也代表度母的身形。在修持度母法門時,我們自觀為度母,也觀想度母在前方。但是,如果我們不了解度母的功德,並無法轉化我們的心。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度母身相背後的意義,她的象徵意義為何。如果我們了解度母的功德的話,就不只是觀想度母的身相而已。如此,當我們憶念度母的身相時,我們同時還想起度母的種種功德。 
     創作構圖上,在白度母的心咒語「嗡  達惹 都達惹 都惹 瑪瑪  阿優 卜涅  迦納  布真姆  咕如 梭哈」旁觀世音菩薩左眼的淚滴裡有一尊白度母的法相觀世音菩薩旁邊有結白度母的手印,和兩位喇嘛攙扶著一位年高德紹的法王,他們前方有信眾雙手獻上白色的哈達。 
      簡介白度母又稱為增壽救度佛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有三十二種應化身,僅其中的度母化身就可以變化為二十一位救度母,白度母即為聖救度佛母的二十一尊化身之一,在藏傳密教中,綠度母與白度母是二十一尊度母之中流傳最廣的,而藏密又常以長壽佛、白度母及尊勝佛母三尊合稱為「長壽三尊」。
      簡介白度母手印手印為印度教及佛教術語,係以兩手擺成特定的姿勢,用來象徵特定的教義或理念。白度母手印:雙手先內縮,中指豎起貼合,食指外張而立,大拇指並列按著無名指,置於胸前。
      簡介優曇婆羅花梵名utpala,中文學名優曇婆羅花別名優曇缽羅拉丁學名udumbara分佈區域廣西、雲南、貴州、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越南、泰國等地,又譯烏巴拉花,烏巴拉本是盛開之意,由於西藏海拔很高,比較寒冷,蓮花很難生長,便以烏巴拉花代指各種品質及顏色的蓮花,烏巴拉花旁側的花蕾和含苞待放的初開花朵,與盛開的主花共同組成開花的過程,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在唐卡繪畫中,烏巴拉花是綠度母和許多其他金剛乘神靈的手持法器。在佛經中,通常提到優曇婆羅花大多是在形容極難遇到佛陀出世,正如極難遇到優曇婆羅花一般。
    簡介哈達藏文ཁ་བཏགས་;藏語拼音:Kha Ta,是用長方形絹布製成的禮敬法器,哈達長短不一,一般為二至四尺,也有一丈多長的,大都為白色,象徵純潔、吉祥、繁榮,也有藍、紅、綠、黃等不同種類顏色,哈達的質料也有很多種類,大多數人們不計較質料的優劣,只要能表達對上尊者的敬意即可,傳統上,獻哈達,是藏傳佛教寺廟以及蒙古族、藏族的一種普遍而崇高的禮節,最初是元世祖與八思巴互相交換哈達,在現代藏族地區禮賓交往中,哈達已經是一種表示敬意的吉祥物。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白度母(藏名Drolkar)又名七眼佛母、增壽救度佛母,是觀世音菩薩左眼悲淚眾生的化身。
IMG_4055  
白度母形象
maxresdefault  IMG_2924  
白度母手印
20140216181228  
白度母的心咒
6ba2bb08g91f4e4bc61ff&690    
優曇婆羅花
images  
獻哈達
IMG_3582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karma)與法(dharma)和轉世之星(Incarnational Star)間的關係

 

 

 

 

      (karma)梵文譯音為羯磨,佛教術語,意為決定來世命運的所做所為,亦可解釋為因緣或因果報應,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法(dharma)梵文譯音為達磨、達摩,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意為宇宙法規,包括自然和道德的法規,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在英國靈性學校的Aura-Soma系統裡,認為轉世之星(Incarnational Star)在人體七個脈論系統中,是位於人體第二橘色及第三黃色能量中心之間二又二分之一金黃色的部位,是我們內在智慧的真實氛圍(True Aura),裡面蘊藏了前世自我的意識,而這個自我意識,是由每個人的業(karma)與法(dharma)所支配。

      創作構圖上,有兩位女子,一個愁眉不展不是很開心一個則是悠閒的在享受著下午茶  

     簡介業:梵語:कर्म,karma, karman,巴利語:kamma,佛教術語,指由思想驅動的行為,這些行為在未來會形成結果,也就是業報或果報,業與果報是佛教的基礎理論之一,業通常被認為是決定了輪迴的主要因素,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古印度宗教,在佛教之前就已經出現,包括耆那教與印度教中都有類似的理論。業,是很多古印度宗教共有的概念,但各教派對其解釋不一,佛教認為,一切眾生輪迴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其自身的業,惡業導致眾生投生地獄等惡趣,而善業導致投生於天道等善趣,善、惡業造就投生五趣之異熟果,造業受報是普遍三界時空之法則,無可避免。

      簡介法:梵語:धर्म,dharma,巴利語:धम्म,dhamma,音譯為達磨、達摩、馱摩、曇無、曇,法的梵文字根來自dha,意思為持、保持、任持不失,佛教術語,指佛教義理與修證的開示,源自古印度哲學,佛教多指為釋迦牟尼的教法,即三寶中的正法,佛門的加行、正行、結行,圓滿的修持就叫佛法。

      簡介轉世之星:在英國Aura-Soma系統裡認為轉世之星(Incarnational Star)是位於人體第二及第三能量中心之間二又二分之一金黃色的部位,也稱之為真實氛圍(True Aura),它如同一個人身體中央的鑽石般,經歷了所謂的胚胎曼達拉(Conception Mandala)的過程後所產生的,在曼達拉當中,可以看見藍色的光球,在它的中央有一顆閃亮的黃色五角星,因為它人之所以成為人類,而不是昆蟲或其它生物。轉世之星(Incarnational Star)位於肚臍上二指寬以及二指深的位置,這是第一細胞在生理上的位置,也是轉世之星的源頭,所有的細胞都是自第一細胞所繁殖出來的,轉世之星能使人根植於大地,記錄著人潛伏的潛能,使人得以連結大地之星。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karma)與法(dharma)和轉世之星(Incarnational Star)間的關係

33301721_1982481521764069_2798112451076292608_n  

英國Aura-Soma系統的轉世之星(Incarnational Star)是位於人體第二及第三能量中心之間的金黃色部位

M06116072_big   aurasoma-chakra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小品般若經云:「自我的散亂心、傲慢與狂妄,才是修行中最大的魔障。」

 

 

 

 

     小品般若經云:「自我的散亂心、傲慢與狂妄,才是修行中最大的魔障。」修行人修行中最大的魔障是散亂心,指不專一、沒定力、胡思亂想的心,此外還有傲慢,傲慢是一種極度自信與驕傲的心理狀態,有這種心態的人通常會脫離現實,對自己的能力、成就、競爭力與處境認為優於他人,通常擁有權位的人,會出現這種心態,再者就是狂妄狂妄是指極端自高自大,目中無人。

      對於散亂心,聖嚴法師曾區別散亂心和妄想心,並提出對治的法門,他說:散亂的意思是思想不集中、念頭散漫,沒有一定的方向和目標,妄想的意思是不必想的而去想、不該想的而去想,它可能是散漫的,也可能是有條理的。對治散亂心和妄想心要用禪觀的方法修行,收效比較顯著和踏實,禪觀入門方法是數息觀,數息觀就是用數呼吸的方法,時刻把心繫於方法上,當心念往外緣時,立即又被拉回到方法上來,時刻把心綁在方法上,一離開方法,就馬上警覺,而數息觀最易讓我們警覺、發現自己的心是否離開了方法。

      在佛教的觀點認為,佛號能治散亂的心,《妙法蓮華經》言:「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己成佛道。」意思是如果有人以散亂的心,進入寺廟或佛塔,念了句:南無佛,必定會成佛,其實一切時處念佛都一樣,但散亂的人在有塔廟的地方,才容易起心念佛,「南無佛」是所有佛的通稱,單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藥師佛也是一樣的,一個人即使不懂佛法、不信佛教,以散亂的心,有意無意念了句佛,必定會成佛,因為萬德圓融,始於一念,以最初一念念佛的因,必定感將來成佛的果,所以,佛門弟子見面互稱「阿彌陀佛」,除了相互鼓勵、提醒、祝福外,更是為了讓聽聞佛號的眾生種下成佛的因。

     創作構圖上,在一片被炫染散亂的線條之外出現了散亂心、傲慢、狂妄的字樣。  

     簡介《小品般若經 》: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 》、《新小品經 》,梵文《八千頌般若 》,為後秦鳩摩羅什譯,共十卷,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八部、二二七卷,該經主要講述大乘佛教般若空觀的理論,其中主要闡釋菩薩之般若波羅蜜、諸法無受三昧、菩薩摩訶薩等,兼論般若波羅蜜與五蘊關聯、受持修習般若波羅蜜的功德,以及諸法空無所得、空三昧等。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也受中觀學派的影響,不重視本身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和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又稱作”機鋒”,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小品般若經云:「自我的散亂心、傲慢與狂妄,才是修行中最大的魔障。」

27336238_1859381400740749_1907000356687349682_n  

小品般若經

 

2012210094968b  TB2phfbkXXXXXX4XpXXXXXXXXXX_!!275596786.jpg_196x196Q50s50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禪宗偈子「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出自宋代詩人雷庵正受的《嘉泰普燈錄卷十八》禪宗偈子:「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意指:千萬座不同的山頭,都可以欣賞到同樣的月光。千萬戶不同的人家,都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溫暖。如果有一千條江水,就會有一千個映照在水裡的月。當烏雲散去,萬里晴空下的人們,就能仰望同一片廣闊無垠的藍天。
「千江有水千江月」佛教的解釋認為:千江,就是所有的眾生;有水,就是每一個眾生都有精神世界,都有視覺、聽覺,都有意識。只要有水,水中就會映現月影;月影,就是這個世界,我們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世界。因為有了精神、意識,它就像一面很大的鏡子,有了鏡子就可以映現出形形色色的東西。如果千江都沒有水,就不會有月影;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精神,也就不會有種種東西。「萬里無雲萬里天。」天空是佛性,雲是物慾、煩惱,煩惱、物慾除去,則佛性自然顯現,只要一大片天空都無雲,那麼,天天都是晴空萬里。

      從佛教的觀點認為這個世界是由我們的感官、精神創造出來的,我們今天看到的、聽到的、意識所想像到的,所有外在、內在的世界,也就是所有的萬事萬物,是我們自己的感官、意識和精神創造出來的,我們平常所看到、接觸、感知的是最表象的世界,從來未曾觸及、思考過它的深層真實面,由於愚昧無知,從而造作罪業,就此惡性循環不息,如果不想再流轉下去,就必須去找出它動力,從源頭找答案解決問題。仔細觀察,眾生除了肉體上的病痛外,其實多數的痛苦都來自於執著,執著,來自於把人事物當成是真實的東西,由此而產生執著,當我們的心、我們的意識把某個東西當成是真實的以後,它立即就變成是真實的東西,比如,昏暗中,屋中有條繩子誤以為是條蛇,內心產生了恐懼,這個恐懼完全不雅於一條真蛇所帶來的恐懼,唯有排除我們的執著,才能夠解決我們的煩惱。


      創作構圖上,一個藏傳仁波切在晴空下手持念珠,凝望著月映萬川的景象,旁邊寫著禪宗偈子:「千山同一月,萬戶盡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簡介雷庵正受:宋代詩人(11461208),雲門十世,師諱正受,字中,號雷庵。出蘇之常熟邵氏,年十六,肄儒業。因游邑之慧日寺,與主僧心鑒語,異其敏慧、類若夙習,乃曰:世境幻,百年一瞬。讀世書選官,盍若究出世法以選佛邪。師善其言,毅欲超俗。坐孤養母,懷不敢發。居鬱鬱若有失,母而詰之。具道所以,頗難之,師遂舉偈曰:唱徹黃鍾宮,吹成大石調。萬古絕知音,驢揀濕處尿。母知其志不可奪,即赴愬於外祖,祖贊成之。俾禮鑒薙落登具,遊方。首見應庵華於天童,機緣不契。回淨慈,依月堂昌。昌峭峻,少許可,識師於室中,留侍左右。一旦,指續燈喟歎曰:佛祖之道,潛通廣被。曾何僧俗之間,是書獨取於比丘。而於王侯.士庶.尼師,皆遺而不錄。燈雖曰續,如照之不普。何爾盍為?掇所闕遺。抉具宗眼者備成之。普燈之作,遂權輿矣。尋謁無庵全於道場,瞎堂遠於虎丘仁拗堂。住中竺。延寘上首,未幾還里。真查梨王化萬壽,一見相得。俾之分座說法,師視之不屑。慶元之初,泛霅過 都。憩湖上之壽星院,翛然返關。邈與世接。愚時獲摳衣,即進請益。竊謂: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及傳二祖,付楞伽四卷。以印佛心。非文字而何,願祛其惑。師開示善巧,疑情釋。因言,是經蘊奧。讀者尚不能句。請為詮辨,以幸來學。當為鋟梓,師乃欣然發揮義趣。又因寂音所著楞嚴,釐正補葺,廣為合論。繼踐月堂之屬。成普燈三十卷。歲十七遷而絕編。表進于 朝,三書咸板行于世。又藏經四大部,華嚴居一焉。李長者復衍而論之,文富義,鮮有能終誦者。師乃括擿摳要,芟夷冗長。貫八十卷之經,兼四十卷之論,束為三卷。言約理詣,如措諸掌。悉蒙指授,師天資純至,識見超卓。以闡教弘宗為心,斥遠聲利。故屢名剎之招,方遁跡藏密,庵居呫郊。以嘉定改元,歲在戊辰。示微疾,索筆書偈,奄忽而逝。時十一月二十八日也。壽六十三,臘四十七。

      簡介傳燈:又稱傳燈錄,指記載禪宗世系傳法緣起之著作,意謂以 法傳人,有如燈火相傳輾轉不絕,最早的燈錄之作,萌芽於南北朝時代,而正式燈錄之形式則出現於禪宗創立之後,經世歷代綿延相續,至宋代達於大盛,此後元明清各代續承紹統,燈錄之作繼而不盡。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也受中觀學派的影響,不重視本身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和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又稱作”機鋒”,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即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簡介「禪宗」:又稱佛心宗、宗門,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慧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影響甚廣,至今仍延綿不絕,在中國哲學思想及藝術思想上有著重要的影響,其影響深遠,自唐代創立後流傳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地區,至今不衰,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鈴木大拙至美國弘法,禪宗在歐美頗受歡迎,因而將禪宗的影響力推至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臺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禪宗是個綜合性學派,在思想上,主要屬於大乘佛教如來藏學派,重視本性清淨,但也受到中觀學派的影響,禪宗不重視本身宗義的系統性建立與闡述,強調個人的修為以及神秘經驗,以開悟見性為修行重點,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作「機鋒」,為的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自性清淨心,名為開悟,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証,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悟道」並非事畢,是才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煩惱障與所知障後,成就佛果。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在中國歷史上,禪宗發展可分成四個時期,由菩提達摩至中國開始,至慧能大宏禪宗為止,此為禪宗的開始,可稱為早期禪宗。由六祖慧能門下,洪州、石頭二宗,發展為五宗七派,此為禪宗的發展期,時間約當晚唐至南宋初。自南宋初年臨濟宗大慧宗杲起而倡話頭禪,曹洞宗宏智正覺倡導默照禪,至於明朝中晚期,此為禪宗的成熟期,又可稱為中期禪宗。至於明朝中葉淨土宗興起,此時佛教的特色為禪淨合一,與儒、釋、道三教合一,禪淨合一的影響,使得當時的僧人唯以唸佛坐禪為主,禪宗逐漸失去創新的生命力,為禪宗的衰落期,又稱為晚期禪宗,始於晚明至清朝結束為止。清末民初之際,有鑑於佛教的衰微,虛雲大師起而中興禪宗,為近代禪宗中興之祖。禪宗最盛行的流播地區主要為中國江南以南,集中於兩湖、兩江、廣東、福建一帶。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禪宗偈子「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16195183_1455159417829618_213080140475318640_n  

宋代人雷庵正受的《嘉泰普燈錄》

嘉泰普燈錄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