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斷除一切煩惱的所因、所依、所住之法

 

 

 

 

    由所謂的”五根”: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堅固發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慧力是慧根增長,能破三界之諸惑。

    在創作構圖上,有一個溫和優雅的女子,戴著淑女帽,雙手疊放在椅背上,神情溫柔而眼神堅定的在凝思著,她的左上方有一個區塊,是由星星、月亮、太陽幾何圖形組合在一起的米羅風格圖案,在她的身旁上寫著”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等字。

    簡介「五根」:五根是五種精神力量,五根增強,即是五力,佛教認為修行此法,能夠增長產生一切善法,此五法是生於一切善法之本,故稱「五根」,五根包括五類信根、勤根、念根、定根、慧根,分述如下:

1.信根:信根指修行者必須堅定對三寶的信念,並由此發修行之心,堅信並遵守教義規則而修行,即能徹底得到無上覺悟。

2.勤根,也稱精進根,是指在信根的基礎上,堅持佛教的修行方法二不懈怠,即四正勤

3.念根,是指一心專註佛法,而不忘失。即正念四念處

4.定根,即於佛法修行中,使心專註於一境而不散失,即四神足

5.慧根,是指正確認識和學習佛法,能以佛法內性自照。

    簡介「五力」:又稱五學力,三十七菩提分法中的一類有五項,是斷除一切煩惱的所因、所依、所住之法,力為力量之義,在佛教中,力是斷除一切煩惱的所因、所依、所住,佛陀說過二力三力四力、五力、六力七力八力九力,九力為:信力、精進力、慚力、愧力、念力、定力、慧力、數力、修力;還有與五學力相對的如來十力說一切有部大毘婆沙論》將「力」釋義為「難可摧制」、「能破惡法」等,無著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將「力」釋義為「能損減所對治障、不可屈伏」,在《雜阿含經·六七五經》等[5]中定義了「五力」:“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力,何等為五?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彼信力,當知是四不壞淨。精進力者,當知是四正斷。念力者,當知四念處。定力者,當知是四禪。慧力者,當知是四聖諦。”阿毘達磨中進行了細說,如上座部集異門論》:問信力云何?答:於如來所修植淨信生安住,不為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如法引奪,是名信力。問精進力云何?答:於己生不善法,為永斷故,生欲策勵,乃至廣說四種正斷,是名精進力。問念力云何?答:於內身住,循身觀,乃至廣說四種念住,是名念力。問定力云何?答: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廣說四種靜慮,是名定力。問慧力云何?答:如實了知,此是苦聖諦,此是苦集聖諦,此是苦滅聖諦,此是趣苦滅行聖諦,是名慧力。

    簡介「三十七菩提分法」:菩提分法有三十七項,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又譯為三十七道品,三十七品助道法,為四聖諦道諦的仔細開展,三十七道品是佛法的基礎修行方法,共分七個階段,依次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以及八正道。「道品」又稱「菩提分」、「覺支」,為追求智慧之意,《自誓三昧經》云:「三十七品具足佛事。」若能依此三十七法循序修習有成,即可獲得解脫,三十七道品屬於聲聞法,但從大乘佛法來看,它是成佛的菩薩法,由於是次第法而非頓悟法門,自古以來少有禪師講解三十七道品,菩提分法是佛陀自覺證道之法和最後付囑之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分為七種:

(一)四念住:1.身念住,觀身不凈;2.受念住,觀受是苦;3.心念住,觀心無常;4.法念住,觀法無我。主要對治執身為凈、執受為樂、執心為常、執法為我的「四顛倒見」。

(二)四正勤:1.未生惡法令不生;2.已生惡法恆令滅;3.未生善法令出生;4.已生善法令增長。精進的重點在於行善去惡。

(三)四神足:意為產生精進的基礎。1.欲神足,欲得見道;2.勤神足,精勤習禪;3.心神足,心神專一;4.觀神足,正確觀想。

(四)五根:修習佛法的根本所在。1.信根,深信三寶;2.精進根,修行不懈,指「四正勤」;3.念根,憶念正法,指「四念處」;4.定根,修習禪定;5.慧根,開發智慧。

(五)五力:由五根產生的五種力量。1.信力,堅信真理;2.精進力,修四正勤的力量;3.念力,破邪、念正的力量;4.定力,治心一處的能力;5.慧力,產生智慧的能力。

(六)七覺支:修習止觀的注意事項和感受。1.念覺支,憶念集中而念念分明;2.擇法覺支,選擇正確、適宜的修法;3.精進覺支,任何階段都不能懈怠;4.喜覺支,修禪定得到的喜悅;5.輕安覺支,得到的輕鬆安適感覺;6.定覺支,攝心不散深入禪定;7.捨覺支,捨一切念,不即不離。

(七)八正道:1.正見解;2.正思惟;3.正語言;4.正行為(正業);5.正職業(正命);6.正精進;7.正意念;8.正禪定。

    簡介「佛教」:起源於古印度迦毘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喬達摩(佛號釋迦牟尼)在大約西元前6世紀對弟子開示教導,發展為宗教,悉達多·喬達摩於35歲時創立佛教,關於悉達多太子的生年說法有二,佛教開始的時間也有兩種不一的說法,一種認為是在公元前543年5月月圓日,另一則是認為在前589年或前588年,悉達多在畢缽羅樹(稱菩提樹)下悟道,創立佛教,之後悉達多走遍恆河谷各地傳教,五位貴族接受悉達多的教誨後,成為比丘,是第一批僧侶或和尚,社會各階層的人都來聽他演講,成為他的弟子,佛教影響逐漸擴張,80歲時逝世(佛教稱之為涅槃),舉世聞名,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佛。至2010年,全世界約有12億佛教信眾,被視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尤其在東亞、中亞、東南亞、南亞一帶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簡介「佛教理念」:佛的意思是「覺者」,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提升和覺悟,認為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輪轉生死,惟有斷除無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脫離輪迴,悉達多·喬達摩在35歲成佛,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就以修習佛陀所悟到的人生真諦,看清生命的真相,超越生死之苦,斷除煩惱,得解脫之道,這個世界的真正面目是什麼呢?世界的真正面目有兩種:一個是空性,另一個,就是清淨。佛陀悟道後所下的結論是,認為: 佛是人成,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卷一說:「一切有情入佛智,以性清凈無別故;佛與眾生性不異,凡夫見異聖無差。」,但因煩惱無明覆蓋,因此不能證得,只要斷除無明,拂塵去垢,開發佛性,自能證悟成佛,所謂「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而佛教最核心、最精華的所在就是緣起性空,世上的山河大地、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微麈一沙礫,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也都有將隨著因緣分散而滅,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為緣起而有,因此它的本性是「空」,世間上各種各樣的關係,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若非因緣關係,一切皆不能成立,緣起,是引導進入空性的最佳途徑,是證悟空性的最佳法門。

    簡介「佛教派別」:目前的佛教,有三個主要的派別,分別是上座部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以及密乘佛教(又稱金剛乘、藏傳佛教),三個大派別之下,又分成眾多的各種宗派,一般「小乘佛教」、「部派佛教」、「南傳佛教」、「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會被等同,「大乘佛教」、「北傳佛教」、「漢傳佛教」被等同,「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也是如此。地理位置上的劃分最早為南傳與北傳之劃分,現在普遍用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作劃分,北傳佛教主要由北方經絲綢之路向中亞、中國、朝鮮半島以及日本等國傳播的佛教流傳稱為北傳佛教,形成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梵文、各種中亞文字和中文,北傳佛教現在分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佛教三個主要派別,分別是:

   (一)小乘佛教:(又稱南傳佛教、聲聞乘、上座部佛教),由古印度向南方傳播到斯里蘭卡、東南亞以及中國雲南傣族地區等地以上座部佛教為主的流傳,被稱為「南傳佛教」,其經典多為巴利語所寫。現在流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地。

   (二)大乘佛教:又稱「北傳佛教」、「漢傳佛教」,漢傳佛教由古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爾後傳入朝鮮半島、越南、日本等處,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並列為大乘佛教的主要發揚傳系,因為中國的影響,漢傳佛教將大乘佛教的教義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與越南等地,並且影響了後世的藏傳佛教,在實質上,漢傳佛教可說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力量,有別於藏傳佛教顯密並重,漢傳佛教的宗派以顯宗為多,大乘佛教亦稱「大乘教」,略稱「大乘」,梵文音譯「摩訶衍那」、「摩訶衍」等,因能運載無量眾生到達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在佛教的聲聞、緣覺和菩薩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傳承者是北傳佛教,其中的漢傳佛教流傳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台灣、日本、南韓、新加坡、越南等地,大乘佛教晚些時候則傳入西藏和蒙古等地,成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

   (三)藏傳佛教:又稱「金剛乘」、「密乘」、「密宗」,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爾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國傳入。在赤松德贊時期古印度佛教僧侶寂護將印度佛教傳入西藏,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的同時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內容,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在宗喀巴大師創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的主流後,在西藏出現了政教合一的特殊局面。13世紀,開始流傳於蒙古地區,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傳佛教。藏傳佛教屬於大乘佛教,顯密宗雙修。近現代,藏傳佛教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

    簡介「佛」與「學佛」:佛(梵文:बुद्ध;IAST:Buddha),全稱佛陀,佛教術語,是福慧兩足尊,也就是福德和智慧修行圓滿者,一切眾生歸依佛、法、僧三寶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成佛之道﹞,都可能會成佛,所以成佛是透過累生累劫不斷的精進修行,或當下頓悟超越三界,親證了知三界一切法、八正道、四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八正道、無上正等正覺,今生今世可以成就,唯除最後菩薩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佛是究竟解脫於三界輪迴的,對於宇宙生命的成因,徹底明白具足了知,真正圓滿覺悟的聖者。根據釋迦牟尼佛傳記,他在修行時,為了填飽一個眾生的肚子,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最珍貴的頭、目、腦髓割捨,乃至自己的生命都願意捨棄。學佛就是佛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倘若沒有這樣的發心,只念咒,到廟裡燒香不叫學佛,充其量只能叫信佛,真正的學佛是效法佛陀精神,佛陀在世時怎麼做,我們也應該怎麼做,雖然佛的很多行為,我們做不到,但要從能做到的做起,不能做到的,也要努力朝這個方向去做,這才叫學佛,而對一個學佛人最起碼的要求,就是不能故意殺生,如果故意殺生,就沒有學佛的資格。

 

 

 

 

 

芳的佛陀生命藝術插畫創作: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斷除一切煩惱的所因、所依、所住之法

CCF20140601_00000.jpg 

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斷除一切煩惱的所因、所依、所住之法

 10525723_829188680426698_4020388584687488540_n.jpg     

 

三十七菩提分法”即”三十七道品”,共分七個階段,依次為: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以及八正道。

 21054374-share-1_x.jpg 20120605-4.jpg

 菩提道~1.GIF  7cari.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心,出離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